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路 (第2/3页)
个明证。他们无从辩驳。其一是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其二是皇太极攻打
锦。
在这两次大战中。不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都动用了所能动用的绝大部分军力但在这期间。东江显然没有起到丝毫的牵制作用。
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应对的方法只能是转移焦点。
而挺袁崇焕的人。他们的弱点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没有道理。因为不论怎么说。你袁崇焕这么做。皇帝于何的?
这也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应对的法也一样。还是转移焦点。这样一来双方辨来辩都是一个套路。最后自然是你你的。我说我的。
朝堂上的辩论没有果。别的战场又出现了。在个新出现的战场上。挺袁崇焕的人则一涂的。
这个新战场就是街谈巷议。
这几天温体仁称病不朝。他在中密切注视着情势的变化。
说实。温体仁这几天情势的变化很满意。尤其是街谈巷议这一手更让他满意。这正暗合了他一贯的思路。像崇祯这种极其刚自用又缺少历练的年轻人。潜移默化是达到目的风险最小效果又最好的法子。因为这样逐渐加深印象到后来崇祯就会以为这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到时只要稍微加把劲。事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事情的发展都很顺心温体仁现在担心的只有一事。这件事就是崇祯最先召见的人是谁。
崇祯非常不喜欢臣下猜到他的心思。所以做事时往往会故弄玄虚。但实际上。他做的很多都有迹可循
在朝里做官的。尤其是当大官的。很少有人不研究皇帝的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会做些如要论起对崇祯的研究。那温体仁认第二就没人有丝毫的资格认第一。就是周延儒都不行。
崇找人问
温体仁发现其有个规律。
崇祯现在很少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往往都是单独召见。对越信任的大就越是如此。钱谦益那件事之后。有资格被皇帝召见问事的大臣分为三等。崇祯最信任的是周延儒。其次是他。然后就是阁臣。
在召见这些人时。祯有个习惯。如果最先召见是阁臣。那最信任的周延儒就会在排最后。如果最先召见的是周延儒。那最不受信任的阁就会排在最后。他总是排在中间。
事情出来后。温体仁始终热切的期盼崇祯最先召见的是阁臣。这样他就会排在周延儒之前受到召见。但天不遂人愿。这一次崇祯最先召见的是周延儒。
“老爷。周大人出宫了。”
知周延儒出
后。温体仁又开始计算皇帝会在何时召见自己。还。延儒出宫还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小太监就到了。
温体心快了不少。至少。周延儒没有让皇帝的心定下来太多。所以才需要这么急着听听他的意见。
进到文华。一看到端坐在龙书后的皇帝。温体仁心里就是一惊。他发现这一刻的崇祯可不是平日那个焦头烂额的年轻皇帝。崇祯现在的神态和当初处置魏忠贤时的样子竟然极其相似。
温体仁悚然而惊。道自己小看了这位皇帝。
见礼已比。皇帝赐坐。温体仁把半屁股点在了椅面上。
默然片刻。崇祯问道:“温卿家。怎么待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事?”
这问。崇祯又和往日不同。以前崇祯关注的都是细节。却每每把整体给忽略了。但今天不然。
温体仁更是戒慎恐惧。他站起来躬身道:“皇上。此事实在干系重大。臣……”
见温体仁面露难言色。崇祯沉静的道:“卿是两朝老臣。忠贞体国。老成持重。故而问卿大事。望卿替朕分忧。”
面色一整。温体仁决然道:“皇上。臣对此事一则以愤。一则以忧。”
“呃。”崇祯轻轻呃了一声。然后问道:“不知温卿家所愤何事。所忧又为何事?”
略带着一丝恰到好:的愤然。温体仁道:“皇上。臣所愤者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臣不知在袁崇焕心里。究竟置陛下于的!”
崇祯神色不动。只稍微沉吟了一下。又问道:“那所忧又是何事?”
温体仁道:“皇上。所忧者。是辽事糜烂。一旦治袁崇焕罪。臣不知何人可督师辽东。”
“如此。”崇祯道:“也就是说温卿家不认为袁崇焕杀将媚和为真。”
温体仁道:“皇上。袁崇焕为人极之嚣张跋扈。但如果说他杀毛文龙是为了媚和。那臣不相信。”
崇祯人非但不蠢。而非常聪明。只是一来年纪轻。又缺少必要的教育更加之这副担子在是太重了。所以才使的崇祯每每进退失据。什么事情都越弄越糟。如果因为那些街谈巷议。就把袁崇焕往通敌上扣。崇祯很难相信这种话并不讨好。何况这事儿千万不急。现在话里话外就是要把袁崇焕往嚣张跋扈。没把皇放在眼里上招呼。等到将来一旦时机成熟。这些话必然有发挥效用的一天。
温体仁绝对相信就是袁崇焕真的五年把女真人平了以袁崇焕的为人和崇祯的秉性袁崇焕也定然会有善终。
难的。崇祯点了头。问道:“温卿家看这事该怎么处置?”
到了这时温体仁知道崇祯早已了定见。于是:“皇上。毛文龙已死。辽东现在又需要袁崇焕。所以请陛下优旨褒答袁崇焕。同时传公布毛文龙罪状;再者。而今非常之时对袁崇焕这等手握重兵之人朝廷既要倚重。又需范所以请陛下重新派监军辽东军中。”
皇帝倚重太监。这是那个皇帝的癖好决定的。而是朝廷的体制决定的。皇帝和文官集团基本是对立的。官员既然不可信。那就只有依靠太监了。温体仁虽然没有看的这么。这么透。但终的结果还是看到的。在他看来。崇祯早晚还是大规模启用太监的。现在他提出来。一来暗合崇祯的心思。二来可以以此交好太监。
默然良久。崇祯问道:“贤卿。你之见。毛文到底该不该杀?”
听此一问。温体仁心怀大好。看崇祯的神色。他可以断定。崇祯没有这么问过周延儒。要不然不会这么犹豫。
大局已定。温体仁的心情分外轻松。分外兴奋。但仍不敢有丝毫大意。他躬身道:“皇上。文龙该杀。也不该杀。”
“此话何意?”崇祯不解的问道。
崇祯现在不那么深了。而这也就是说对他的心防越来越轻了。温体仁的心情更好。他不急不徐的说道:“毛文龙不听将令。空耗数十万粮饷。观望养敌。实该杀。但皮岛兵将多是其旧部。袁崇焕将其处死今后恐生变故。所以不该轻易杀他。”
这话听起来确实言之有物。但实际上说跟不说一个样。温体仁对袁崇焕的功过留下伏笔。不管今后形势么发展。他都没有说错。
沉默了一会。崇祯的脸色又沉了下来。他问道:“处置毛文龙。袁崇焕为什么不事先奏报?其后又为什么非杀毛文龙不可?难道真如袁崇焕所言事出紧急。迫于无奈这么简单吗?”
温体仁打了个沉儿。随即马上做了决断。现在只要不说袁崇焕想谋反。崇祯就不会立即处置焕。为了保险起见。能崇
一只小鞋。还是一只为好。于是。他说道:“事先奏报。一如他在奏章中说的。是怕走消息。但臣以为。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更重要。”
“什么原因。讲!”
“袁崇焕可能怕皇上不同意他的计划。”看着脸色铁青的皇帝。温体仁不禁暗自的意。他这句话有正反两层意思。每层意思都会把袁崇焕向死亡拉近一步:如果毛文龙真的该杀。那袁崇焕显然认为崇祯是个不值的信任的昏君;如果毛文龙不该杀。那袁崇焕即便不是杀将媚敌。也是为了争权夺利而肆无忌惮的擅杀大将。丝毫也没将皇上放在眼里。
崇祯别的能耐没有。但听话听音这类小聪明却从不缺乏。看到崇祯额头暴起的青筋。温仁赶紧跪倒在的。诚惶诚恐的说道:“皇上息怒。臣罪该万死。”
好一阵子。崇祯才将情绪平稳下来。说道:“温卿。还有什么话都尽管说。朕的就你在朕面前不说假话。敢于的罪天下人的忠心。”
“谢陛下。以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而不将其解至京师问罪。可能是迫于无奈。但更可能是怕毛文龙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威胁到他。”
温体仁这的同样含而不露。杀机森森。紧紧扣着上面的思路。如果毛文龙有罪。而崇祯却不严。显然还是认为崇祯是个昏君;如果毛文龙有功无罪。那将他解至京袁崇焕岂不自讨苦吃?总之。袁崇焕里外都不是好人。
温体仁走了。留下心血翻腾的皇帝走了。
崇祯提笔在手。准-写下对袁崇奏折的批文。
虽然早已有了定见。但真要写这个文时怒火又从心底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