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交锋 (第3/3页)
佳。不应入阁。
温体仁判断。崇祯刻而察。而时又正急于肃清吏治严惩贪官。所以他此举必会引起皇帝的重视。
果然。温体仁法眼无差在第二天崇祯就召集阁部科道大员进文华殿并令当事人温仁钱谦益当场对质。
七年前的旧事。现在重提。即便钱谦益真的清如水但在一无所知的皇帝面前。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何况。这是突然袭击。钱谦益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而温体仁自然早已精心准备。他甚至连钱谦益每一步的什么反应都估算了。
对质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最厉害的还是温体仁最后的结案陈词他慷慨激昂的说道:“我职非言官本来不应该在此多说。
而且这次会推阁臣。我也没有入选就更应避嫌。不能说三道四。但是。在这种关系到宗社安定的臣推选之际。廷上下竟无一人站出来。揭发钱谦益党纳贿的丑行!作为臣子。我实在不忍心皇上孤立于上。被人蒙骗。因此不的不说!”
真是一番肺腑之言。字字入心。崇祯环视群臣。当即要他们表态。
当然了。多数大臣就算不是东林党。也和东林党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另外也不愿因这种自己无关的的罪东林党。所以大部分大臣都说钱谦益无罪。帮他说话。
谁都可能帮钱谦益说话。但周延儒不会。何况现在情势已然很明显。对他们有利。到了这种时候。不面来踩两脚。就不是周延儒了。
到了这会儿。周延儒已经领会了劾的关节所在。所以他只反复说一句话:“田千秋关节是真!”
期间。大学士钱龙锡等人则说:“节实与钱谦益无干!”
最后。崇祯插话问:“关节既真。他为主考。如何说不是他?”
吏科给事中章允儒是钱谦益的死党。他争辩最力。指责温体仁说。温体仁是热衷大学士的位置。才会揭发钱谦益的。如果钱谦益应当惩处。你早就应该揭发。怎么要等到今天?这种指责。温体仁-有准备。他马上反驳道:“在此以前。钱谦益只不过是个闲曹轻职。问题不大。所以就没有揭发。而现在揭发他。正是因为他要入阁。关系重大。目的是要朝廷谨慎用人。如果真要像章允儒说的那样。在此以前就打击他。那才真叫党同伐异呢!”章允儒不服。又影射温体仁道:“党同伐异之说。是小人陷害君子的借口。天启朝之事可鉴!”
这个时候。崇祯已经不耐烦了。随即下令调阅当年科场舞弊的案卷。
第二天。稍稍缓过神来。东林党的反击跟着就来了。御史毛九华弹体仁曾强买商人木。又贿赂有司免。御史任赞化也弹体仁娶受贿强夺民。
这自然都是子虚乌有之事。当庭对质。温体仁把二人问的张口结舌。并借着这个机会。指称二人都钱谦益死党。是受钱谦益指使来攻击他的。
竟以这种卑鄙流的言辞攻击朝廷大臣。崇这个时候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也没什么耐心继续问下去了。就下令把田千秋的那份弊卷拿上来。责问钱谦益作弊是否属实?
作弊当然属实。白纸黑字俱在。但问题在于钱谦益并未直接参与。而仅仅是失察。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崇祯已没有兴趣深究下去了。只要你钱谦益承认天启二年浙江乡试确有科场案就行了。
这个时候。钱谦益有什么话可讲。只好认罪。
这场风波。捡便宜是韩。他入了阁;出气的周延儒。而最大的获益者则是温体仁。
这次获胜最主要的是崇祯极端厌恶大党。在处理刘鸿训一案上。温体仁就确定了这一点。所以这件事上
的方向就是这个。维谦益的人越多。攻击骂越多那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而他的益也就越大。至于钱谦益有没有舞弊。那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钱龙锡结党。而他是孤臣这两者一而二。二而一。共生共存。只要在崇祯心里认定了这一。那就大功告成。
想到周延儒和温体。崇祯心里不觉有了些踏实的感觉。这两人不结党又有本事好难。
现在内阁虽然不是什么摆设。但要想研究个什事。尤其是这种有点隐秘的祯一般就把周延儒和温体仁找来私下问问。
这次也不例外。
周延儒和温体现在是革命战友。两人虽然不亲密。彼此也都有戒心。但迫使他们站在一个战壕里。共同对抗强大的东林党人。
因谦益件事。周延儒与东林党彻底决裂。
现在他们么都没有所以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两人相处的也还愉快。
待两人都看过毛龙的奏章后。崇祯问道:“你-看该怎么办?”
皇帝最讨厌的是结党温体仁和延儒在这方面都极其小心。他们虽然不会故意在崇祯面争执。但也极为谨慎。连眼光轻易都不会碰一下。
他们都是高智商。其是在揣摩的心思上更功力。看过奏章之后。不要说崇祯的心思。就是彼此心里怎么想的也都心知肚明。
他-有个默契。不。上次是周延儒先说的。这次就轮到温体仁先说了。他道:“皇上。臣以为朝廷不该插手这件事。”
崇祯问道:“为什么?”
孤臣就要敢说。不能藏着掖着。体仁直言道:“皮岛孤悬海外。处境艰难。情况特殊。所以尽管毛文龙向有跋扈之称。却也情有可原。但只要他抗击建奴。朝就一向予以优抚。现在袁崇督师蓟辽。许以五年平辽。陛下赋予全权。情势更是特殊。东江一镇自该受袁崇焕节制。但事实是毛文龙不听袁崇焕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袁崇焕上疏陛下。请求撤换毛文龙。陛下该如何答复?”
这没法答复。只能搪塞。还好。袁崇焕没这么做。崇祯明白了温体仁的意思。如果现在在毛文龙这一边。那就一定会激怒袁崇焕。袁崇焕就可能把这件事挑了。要朝廷给个明确的态度。如果那样。给。显然是不行的。不给。那就会给袁崇焕借口。无法五年平辽的借口。
这绝对不行!
没等崇祯进一步问计。周延儒道:“陛下。现在朝廷最好不表态。如此一来。毛文龙可安。袁崇焕也不会说什么。”
周延儒话里有话。窍全在“毛文龙可安心”这一句上。因为毛文龙一安心。知道这都是袁崇焕的意思。不是朝廷的。那毛文龙就会继续顶着袁崇焕。却不会对廷有不满。
崇祯点了点头。
崇祯从善如流。毛文龙的奏疏被送进库房给虫子当粮食去了。就全当没有看过。过了些日子。见没有静。毛文龙再次上疏。这次说的更狠了。
“……督臣策画舍求远。弃易图难。臣竟不知故。今事实难做矣。臣之热肠冷矣。性命危于旦夕矣-自譬于林畔一七战时。今又多数年。即死亦瞑目矣。
只不愿如抚臣故事。有非议于其后耳。督臣为上司。臣辩驳其疏。臣亦自觉非体理。听皇上或撤或留。臣遂亲抱敕印。竟进登州候旨。臣进京。从公议。治臣以罪。完臣一生名节。免误封疆大事矣!”
这一段。毛文龙先把袁崇焕的战略指责了一番。接着抱怨自己的热脸总是贴别人的冷股。然后再以老卖老。说自己立的功吃的苦。有多不容易。有多劳苦功高。最又便宜卖乖。自己身为袁崇焕的下属。上疏辩驳。自己也觉的不合体制。不合情理。但如果皇上有意或撤或留。臣一定从命。不要误了封疆大事。
这一段总的意思就是责难袁崇焕。但恭敬皇上。皇上的话他听。袁崇焕的那就免了。而最厉害的。还是结尾总结的这一段。毛文龙在奏疏的最末写道:“实在是文臣误国。而非臣误国;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见了这份奏疏。崇更满意。但次不能什么也不说了。他淡淡的批了一句:“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
朝廷没有秘密。京城里有个行业。叫报房。专门传抄刊印朝廷每天发生的事。以及各种秘闻。大臣的奏疏自然也在传抄刊印之列。
出来的东西叫报贴。这很重。尤其是对那些的方官员。他们就是通过报贴了解京里的形势变化。
袁崇焕也一样。他就是通过报贴。看到了毛文龙的奏疏。以及皇帝的批示。
看到毛文龙的奏。尤其是最后那一句“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袁崇焕双眉高挑。目射冷光。但最后。高挑的双眉放了下来。目射的冷光也柔和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的试探。崇祯毛文龙袁崇焕。三方心里都有底了。
显然。毛文龙领会了自己的意思。所以崇-里有底了;而毛文龙因为领会了皇帝的意思。所心里也就有底了;至于袁崇焕。毛文龙心里有底了。他心里也就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