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矛盾 (第3/3页)
的人和袁崇焕的关系也不错。现在由于崇祯对塞外诸部错误政策。袁崇焕而言。1安性这个人的重要性便猛然增加。
安性在。他说的便极可能管用。喻安性极可能听的进去。所以兵变的事情发生后。袁焕就开始担心喻安性受到牵被免除蓟辽总督的职务。
像喻安性这种人是多的。喻安性走了。那再来一个喻安性的可能。袁崇焕认为基本没有。
朝夕跟焕在一郭广对边的认识不知不觉也深入了许多他也知道喻安性的重要性。沉吟了一。郭广简洁的回道:“大帅。王应论死。喻大人致仕继任的顺天巡抚是王元雅。继任的蓟辽总督是刘策。”一听到是这个结果。袁崇焕的神色立时就凝重起来。真是太糟糕了。
因为这件事。袁崇焕一整天的心情都很不好。晚上他又开始给崇祯写奏疏。关于喻安性的部分。袁崇焕写道:“即如蓟督喻安性。清而有执。虚而能定……遵化之事。有安性所尽的。为春秋责备贤者。今不不为法受议使乞饷而。何至有是?”
第二天一早袁崇焕把奏疏发了出去。
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崇祯原本就很恶的心情又再恶三分。
“使乞饷而的。何至有是?”这不是指着鼻子说都是他的责任吗?
袁崇焕想让喻安性回偏不!
奏章送走了。袁崇焕开始有点后悔。火气干麻那么大?
除了在粮饷的问题上。崇祯支持的力度不够。但其他方面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在人事的安排上。前些日子。登莱巡抚孙国祯致仕。他又提请撤销此建制。崇祯也没什么废话。照准了。
崇祯能做到这种的步已经很不错了。但人就是奇怪。像魏忠贤那套号的。无论怎么胡作非为。虽然生气。却不会真的来。可对崇祯不行。
袁崇焕心里明白。崇祯对他寄以厚望。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否则又哪来那么大的火气?这是不对的。前者请内。现在为喻安性鸣不平。都是很不理智的行为。但他就这么个性子。一遇到事情头上。就收不住。
一连。消息全无。袁崇焕知道没有希望了。
又过了几天。三月甲午。袁崇焕从城外
兵回来。到了帅府。兵备副使广迎上前来。袁:“大帅。束不的的使者了。”
束不的是部落首领。在哈剌慎三十六家中很有威信。一般和明廷谈什么都是由束不的出头。年初的时。就是这个束不的给朝廷上疏。要求崇祯皇帝要“爱养边民。体恤属国”。
听说束不的的使者了。袁崇焕的眉头不觉皱了起来。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麻烦。皇上年轻识浅。不明白这其中的关键还情有可原。最可恨的那些大臣。一味迎合皇帝自大的心理。而一意鼓噪。
袁崇焕问道:“来干什么?”
郭广道:“束不的求大帅开籴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参貂。”
沉思片刻。袁问道:“你怎看?”
郭广一听话不对。他立刻道:“大帅。这绝对不行!”
袁崇焕未置可否。吩
道:“你通知一下。我们议一议这个事儿。”
因为担心。郭广曲解袁崇焕的意思。袁崇焕的意思是召集核心的几个人商议一下。但郭广却召开了一个扩大会议。
人多了。但还是起作用。尽管所有人都反对。但袁崇焕最后还是决定:同意。
众人之所都反对。原因只有一个。皇帝反对。而且已经明令禁止。现在朵颜三卫少一半都已经投降女真人。安抚拢剩下的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上和皇帝的关系重要。
袁崇焕然决定了。那这个扩大会也就结束了。最后帅厅里只剩下了袁崇焕何可刚和郭广三人。
何可刚是袁崇焕的死党。没有什么好避忌的。郭广又劝道:“大帅。不能这么做。如果您做了将来没事便罢。要有事。那这是扣死您的罪啊。到时连辩驳的机会都难有。”
袁崇焕神色不变。问道:“我么练辩驳的机都没有?”
郭广道:“大帅。您这是资敌啊!”
知道郭广的意思。袁崇焕笑道:“与哈剌慎三十六家互市。数量自然要受到控制除了他们自用之外。他们就是想给女人搞粮。那又能弄到多少?”
郭广苦笑道:“大帅。一旦要治您的罪那对朝廷而言多少根本不是问题。他们也不会跟您辩白这个。他们只要咬定您资敌就可以了。”
何可刚也道:“大帅。郭副使说的对要是因为他们而惹出事端。那因小失大了。”
郭广又劝道:“大帅。我们都明白。哈剌慎三十六家是墙头草。即使他们真的都投靠了女真人。作为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要再尽力把他们拉回来。但这问题我们明白。朝廷不明白。皇帝不明白。所以我们再明白也没用。”
沉思半晌。袁崇焕轻轻摇了摇头。道:“现在我们最要紧的就是把女真人困在辽东。只要三年只要三年大事就可抵定。皇太极这时候西征蒙古。打林丹汗不太可能打我们更不可能。所以皇太极要是有所行动。那最有可能的方向就是蓟镇三协。”
袁崇焕说的有理。但郭广还是劝道:“大帅。还是请您三思。”
手一摆。袁崇焕道:“不要说了。就这么办。如果皇上问起。我会解释的。”
郭广跟何可刚对视一。两人眼中都有着一丝忧色。
整顿辽东军务。一切都很顺利。将们自不必说。皇帝也支持。他说用谁就用谁。他说把辽东登莱的巡抚建制撤了就撤了。但独有一处。独有一人。袁崇焕最是挠头不过。
这一处就是东江。这一人就是开镇东江的大帅毛文龙。
在女真人崛起。辽东动乱不堪的这十几年来。毛文龙绝对称的上是一位奇人。毛文龙的祖籍在山太平。因其到浙江杭州做生意。毛文龙于万历四年正月十一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松盛里。最后落籍于杭州府仁和县。
种这个东西。有时信还真是不行。毛文龙虽生在杭州。但没有浸润到一丝江南人好读书的风尚。却仍像许多山西人一。天生不爱读书。不过。毛文龙虽然承了山西人不爱读书的天性。却没有继承山西人勤劳肯吃苦的品性。
毛文龙不爱读书。也不爱干活。是正经活儿。什么都不爱干。毛文龙喜欢的是阅历江湖。空口谈兵。真真正正属于无赖不正之徒。
不过这也不要紧。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也不待见的大氓。毛文龙也很有点刘邦当年的风采。
毛文龙早年丧父。寄居舅舅沈光祚家中。沈光时职山政司。见外甥不务正业。长此下去也不个事儿。因为毛文龙喜欢兵事。所以百般无奈之下。沈光祚就打算让毛文龙到军中去闯荡闯荡。
龙有个远房叔。叫毛的春。有个世袭的百户军职。
世袭的百户军职。对普通的军户子弟那是梦寐以求的。因为有了世袭军职。也就意味着一无所有的贫民摇身一变而成了的主。
这种变化自然是翻天覆的的。但对有些根基的人而言。这却是一种耻辱。抬不起头来的。所以大多数这种人家的子弟是不愿继承的。
的春的孩子就是这么个情形。
毛文龙继承了叔叔世袭军职。任百户之后。不久。沈光祚便将外甥推荐给辽东巡抚王化贞。
毛文龙很能干。不久之后。到了天启元年。他就已经升到了练兵游击。
当时。天启元年。是辽东局势发生转折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而其中的关键人是辽东巡王化贞。
王化贞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历右参议。分守广宁。当时还只是个下级官员。
广宁邻塞外。西北面聚居着很多蒙古部落。如炒花暧兔贵英诸部。王化贞很善于调和与他们之间关系。所以广宁在他管理下。甚是安宁。
当时。辽阳沈相继失陷。数十万守军及数百万流民四下逃窜。王化贞收留了一万多明军将士和两万多流民。又将广宁城防加固。居然成了一个重镇。
当初袁应泰之败-朝均认为广宁必不可守。谁知王化贞一番经营。居然有了一派新气象。保住了一片疆土。
王化贞上疏建议;“西部诸部结成连盟。再与朝鲜交好。三面一同对付建部。天津登州莱州不必镇守重兵。调到辽东。收复的。只要三方一同进军。必可建部赶回旧的。”
其时。内阁首辅方从哲因红丸移宫袁应泰之败。被众臣弹劾。辞职回乡。改由叶向高担任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