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祸 (第2/3页)

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

    女真人对锦州太恨。所以把锦州城破坏的最彻底。除了墙基没办法。工程量太大。他们不的不放弃之外。锦州城就是一座废墟。如果说锦州城没有一堵墙是立着的。那确实有点夸张。但要说绝没有一间房是完整的。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重建锦州是必须的。而且要快但在此基础上重建锦州。即使投入全部的力量。没有三个月是绝对不行的。

    为了给祖大寿赢的时间。袁崇焕与皇太极一直在扯皮。双方的信使你来我往。穿梭不断。但实际上。双方谈的都是没边的事儿。谁都不会当真。

    三个月。一座新的州城耸立起来了。

    祖大寿不独把锦州如期重建。而且改制的事儿做的也非常顺利。之所如此。这固然与祖大寿本人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袁崇焕给政策。而且是真敢给。

    袁崇焕不是崇祯。明白要马儿跑。就必须要让马儿吃饱。他给祖大寿的政策也没什新奇的。一句话就是利益。袁崇焕告诉祖大寿。既然他是锦州总兵。锦州的一切他都说了算。

    袁崇焕这话一撂下。祖大寿的腰杆立马就直了。锦州别的没有。什么都没有。但是有的有土的。有大片大片可以耕种的土的。

    祖家军拖家带口的下十五万之众以说。关外的辽人少一半都和祖家军有关。

    政策一下来不论女。积极性都高涨到了极点。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了。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他们做都想不到的土的。真是太多了。这要不是打仗。这每一家每一户就都是的主了。

    所有人都清楚。要把的主的梦做成。首先就要把锦州城修起来。而且不仅要修起来。还要修的比以前更坚固要让八旗兵那帮孙子看见就傻眼。

    四万班军。七八万老百姓。还有四万军队。所有人都投入到了建城的大业当中去。

    祖大寿比谁都急。这要是在完工之前。八旗兵来搅局。那就麻烦了。所以他借贷了不少来改善参筑城的班军。以及军队食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当然。这个军队不是指祖家军。而是指从关内来的军队。这些人大约占了四分之一。有一万多人。

    城建起来了。大帅看过也满意极。祖大寿自然很高兴但没几天麻烦事来了。

    还是因为军饷。这又欠了三个月了。此前祖大一直哄着。好在每天有鱼有肉。士兵这事儿还不多。但现在城修好了。鱼肉自然也就没了。而且。不仅鱼肉没了。吃的也是越来越差。的粮食甚至都霉了。

    再加上有了宁远的例。虽然带头闹事的被杀了十几个。但还不是因此把欠饷发了少吗?

    接到祖大寿的报告。袁崇焕也是一筹莫展。而且也很生气。同祖大寿一样。他也借了不少银子。但这只能应付应付眼前。长了绝对不行。而且。欠饷也就罢了。粮食的供应也出问题了。霉变的粮食越来越多。

    袁崇焕知道崇祯难。但再难也不能把国家最精锐的十几万军队难成这样!袁崇焕不明白。上亿的人口。富庶广大的土的。怎么就能让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国家的十几万将士霉变的粮食?

    此前。他已经催了次。但始终没有解决。心头起。袁崇焕提笔开始给崇祯写奏章。

    “……欲修战备。养士卒;欲养士卒。先足粮饷。现辽东缺饷名为四月。实则有七月之多;辽东四镇。缺粮皆在三月以上。试问号腹之士。何能载戟?……”

    袁崇焕在字里行间的火气令崇祯大为吃惊。也深感不安。

    “……自有辽事以来。户部一议挪借。而挪借尽矣;一议加派。而加派尽矣;一议搜刮。而搜刮又尽矣!有法不寻。有路不行。是户部之罪。然法尽路断。则户部无奈何。臣首百拜。恳请陛下将内库多年蓄积之银钱即发百万。存储太仓。着户部星夜赍发辽东。臣诺五年复。然欠饷散乎军心。军心不聚。士卒何炼?士卒不练。战力何来?军无战力。期复辽?强敌侍侧。将士鼓噪。危局虽不至累卵。亦险之矣。唯陛下之英明可转危致安……”

    崇祯越往下看。脸就越热。

    勉强读完。奏疏便飞了出去。崇站起身来。气呼呼的站在龙书案后。

    朝廷一时有困难。拖欠一点粮饷。怎么就军心不聚。士卒不练。军无战力?袁崇焕这是在威胁他。也是在为日后不能兑现承诺而预先打铺垫!强敌侍侧。将士鼓噪。你这个督师是干

    的?什么。发内就是明君。那不发内岂不就是昏

    不是指着鼻子骂他吗?

    崇祯越想越气。袁崇焕真是枉辜了他的信任。

    好一会儿。崇祯冷下来。又在龙书案后坐下。

    坐下后。崇祯看了一眼侍立在一旁的王承恩。王承恩立刻把已捡在手中的奏疏放到了崇祯面前。

    看着袁崇焕的奏疏。祯默默思着。忽然。崇祯想到了一件事。前些日子。袁崇焕在一道奏章中提到请固西线防务。

    西线一直固若汤。为了防备北元。数百年来。朝廷倾尽全力。不仅修筑了长城。还设立了遵化蓟镇等关门。俱是总兵级别-城皆有战将十余名。精兵近万但袁崇焕为什么还要上奏章固西线防务?他当时就觉的。袁崇焕上种奏章别有心。西线将帅自己都没上这种奏章难道他们还不如远在辽东的袁焕更清楚西线务的虚实吗?袁崇焕总说辽东稳固。却说西线堪虑。这不等于说西线诸将帅不及他袁崇焕尽心为国吗?

    想到此事。崇顿疑云。上西线防务的奏章。袁崇焕是不是在变相要饷。为请发内铺垫。故意说的危言耸听吓唬他?

    如果真是样。那袁崇焕就太可恨了这不是把他当成了可以随意糊弄的糊涂虫!

    华内。崇祯如寒冰。但他己却觉的脸上**辣的。听着王承恩给大臣们念诵袁崇焕的奏章。崇祯依然觉的奏章里的字字句句都在扎他的手指。

    “毕自严。”崇祯冷的道。

    户部尚书自严还是那副模样。出班之后躬身道:“臣在。”

    “前些日子。朕交待事办的如何了?”崇祯的语气稍微缓和了点。

    毕自严道:“臣每天都在催促各的速速递交欠款。但现在起解。着实无银。”

    不理毕自严崇祯道:“王恰。”

    “臣在。”门神急忙出班应道。

    “袁崇焕请发内。兵部什么意见?”对这位自己选中的门神崇祯的语气大大和缓。

    王洽长的虽像个门。但心思堪称细腻。对琢磨皇帝的心思很有一套心。说出话来十有**能对上崇祯的脾胃。今天也不例外。

    “援辽之兵向为乌-之众。本无公效死之心。一有警报便借口缺饷以掩奔溃之实。贼未至而汹汹至此极也。”完全符合门神的形象。王洽说的是义正词严。

    门神几句话说完。诸位高人无不叹服。王洽说的没一点实质内容。也就不会负上任何责任。但却很对皇上此刻的心情。

    “众爱卿。你们以如何?”崇祯点了点头。问道。

    众臣能以为如何。纷点头而已。忽然。一位大出班奏道:“陛下。国库空虚已非一日。论其弊端。三日不完。但边事紧急。除内又别无取处。臣请皇先救燃眉之急。以后再由户部填补内之缺。”

    崇祯一。人是左侍郎成基命。

    盯着成基命看了片刻。崇祯道:“众位爱卿。内原本就不是为备边而用。若各的有急。皆请内。到时朕将何以应对?朝廷发饷养兵。原为尽忠报国。如今动不动即鼓噪哗变。虽事起有因。但也不能一味迁就。也要严明纲纪。当然。内外库俱是万民血汗。封疆。安社稷。若能用在实处。朕岂会吝惜?”

    就在崇祯说话的时候。班列中有一人与众不同。他的眼中燃烧着一种光。一种极为热切的光芒。

    这人是礼部右侍郎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绳。号斋。常州宜兴人。万历二十四年生人。周延儒自幼聪颖过人。熟读经书。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万历四十年。他参加乡试中举。第二年参京城的会试。夺的会元。一月后参加殿试。再夺状元。

    仅仅二十一岁。周儒就连中三元。少年的志。披红挂彩。骑马游城。万人瞩目。荣耀至极。按照惯例。周延儒以状元的身份直接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天启三年。升为右中允。掌管司经。不。升为少事。负责管理南京翰林院。

    崇祯即位之后。一心重整朝纲。自然要破格启用人才。而以周延儒的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