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章 暗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章 暗斗 (第2/3页)

-驳弹劾。请求按律逮治。

    显然。这是特意说他听的。看过之后。袁崇焕久久沉思不语。

    一年来。从宁远到西老家。又从广西老家到宁远。这一来一往。他看见了无数赤贫的百姓。也看见了无数商贾贵人是如何豪富。

    豪富者依旧穷奢极欲。一饭一衣――就是普通百姓一生所需衣食。豪富者不知他们已然坐在火炉之。依然不肯拔一毛以资渡过危难。而皇家呢。除了向本就穷困不的百姓身上加派。竟然束手无策。

    仅仅盐利。每年怕就不在千万金下;仅仅盐商。每年的用度就在数百万金以上。但在关乎社稷安危的事上。朝廷却连每月十几万二十几万的银子都要一欠再欠。

    辽事不绝。拖一天。火炉爆炸的危险便多一份。从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上看。这位皇帝在处理具体的事情上。急躁。缺乏耐心。意志也不坚定随时都有变卦可能。就因为清楚的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他才冒死赌了这一次。

    五年老天爷能给五年吗?

    思索良久。袁崇焕提笔开始给皇帝写奏疏保奏祖大寿为锦州总兵。领关外事。挂征辽将军印;保奏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统领关内八路。挂平辽将军印;保奏何可刚为经略府中军。挂镇辽将军印。协调内外兵马。同时。建议裁撤辽东巡抚。请调四万班军入辽重新修筑锦州大凌河等城堡。都写完了。袁崇焕该搁笔。但没有。他提笔沉吟片刻。最后又加了一句。写道:“臣选此三人。愿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不比银子这次袁焕奏疏所请。崇祯全部照准。

    八月的宁远。酷暑去。秋爽初来。乘着阵阵清的海风。缓步慢行在宁远城头。欣赏着海光山色。袁崇焕和一众大将的心情都很开朗。

    奉袁崇焕所命前来宁远接受朝廷任命。

    北城城头的箭楼既且宽可以轻轻松松的装下三百人不成问题。平时。可以在这里观察海面上往来的船只;战时里可架三门红衣大炮。今天。袁崇焕就要在这宣朝廷的召命。

    箭楼中央设有一个宽大的香案。御赐的尚方剑供奉其上。尚方剑下面是皇帝的召旨和袁崇焕的帅印。召和帅印前面并放着三颗将军印和各色令旗。香烟缭。皇威赫赫。显的十分庄重肃穆。

    钟大吕齐鸣声中。袁崇焕率众行五拜三叩大礼。礼毕。洪钟大吕声息。震天的战鼓声又隆隆而起。三通鼓响后。三营人马旗甲鲜明阵城下。远处海面上的水军大营也千帆竞发。云集海湾。

    袁崇焕手捧诏书。抬头久久凝视着空中迎风招展的“袁”字帅旗。而后慢慢展开诏书。扫视着城下英气勃勃的一众儿郎。崇焕大声宣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命祖大寿为锦州总兵。领关外事。挂征辽将军印;钦命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统领关内八路。挂平辽将军印;命何可刚为经略府中军。挂镇辽将军印。协调内外兵马。钦此!崇祯元年八月甲酉。”

    宣读完毕。十响炮立刻破空而起。随之胡齐鸣。三大将齐跪在袁崇焕面前领受印信。袁崇焕又向案三跪三拜后。方才请起将军印。一一授予三人。

    接印后。袁崇领着三人在城头来回走了三趟。接受三军将士的欢呼和祝贺。礼毕。万声皆寂。袁崇焕后一道命令传进将士们的耳中:老白干限量。鸡鸭鱼肉管够。如海潮的欢呼声淹没了天的万物。在袁崇焕沉静又激昂的目光中。三军将士井然有序的回转营房。

    晚上。袁崇设宴。单独款待祖大寿赵率教和何可刚三人。

    他们是袁崇焕的死党。真正的死党。和袁崇焕那叫一个肝胆相照。绝对没二话。三人之中。论忠直。以何可刚为第一。大寿次之。但论本领谋略。则以赵率教为第一。是智勇兼备的大将之才。不过。赵率教本领虽高。为人却差了点。那真可谓是劣迹斑斑。

    当初在袁应泰下效力时。因为驻守之的的势狭小。一听说袁应泰兵败辽阳。赵率教立刻弃城而走但他也并不是落荒而逃。而是走走停停。等听说前哨关安然无恙时。他又连忙率部返回。

    朝廷为此治他的罪。幸亏熊廷力陈辽东正是人之时。方才以保住他的军职。但因此由总兵降为副总兵。

    广宁之役。王化祯败。赵率教时任副总兵守备前屯。熊廷弼曾飞骑令他率部接应广宁溃。但他却一再拖延。致使熊廷弼不的不从山海关直接调兵。这时他才装模作样的派兵从旁策应一下。

    由于熊廷弼和王化祯都很快廷治罪。于是赵率教又逃过。后来与满桂闹翻。和赵率教这方面的底子太不干净也脱不了干系。

    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和袁崇焕却了脾气。从此赵率教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彻底洗心革面。和以前的那个赵率教一刀两断。从新做人。

    赵率教带兵有方。虽然是大名鼎鼎的落跑将军但极的麾下将士信服。袁崇焕把宁远的后门前屯交给赵率教驻守。赵率教果然不负袁崇焕所托把前屯这个弹丸之的整修风雨不透。马扎马钻陷坑暗壕纵横交错密如网。宁远之战时。努尔哈赤曾派兵马来过。但不不无功而返。

    袁崇焕此番重回辽东。他们自然高兴之极。何况现在又升了官。本该更加高兴才是。但这会儿。三人的兴不高。尤其是赵率教。

    亲自给三人的酒杯满了酒袁焕笑着问道:“们三个这是怎么了?怎么没精打采的?”

    听袁崇焕这一问。三人的情绪愈发的低落。祖大寿和何可刚都向赵率教看了一眼。显然。他们情绪低落。子一定在赵率教身上。果然。沉默片刻。赵率教沉声道:“仅凭一诺。皇上便将半壁江山交给大帅此心何心。大帅定率教更清楚倘然真正如此倘然皇上真正赋予大帅全权。又不吝兵马钱粮。率教以为凭大帅之能。建部定无丝毫可乘之机。大帅定可一举平边患。但实际却不然。大帅于关内并无全权。钱粮充足更是空谈如此境况若大帅稍有;池。皇上会如反应?望之深必责之。到时。大帅能全身而退吗?”

    功高明主卷。心后人知。”听赵率教此语。勾起了心中的忧虑。崇焕不由又想起了自己做过这句诗。

    后人真会知道他的

    苦吗?袁崇心中叹息。但他不想说这个。于是道:“到目前。朝廷虽以为建部凶残。却仍认为不过是癣之疾。但我等知道建部是多大的祸害。所以为了身后的万千百姓。我们定要担起这个责任。为此。纵然万死也不足惜。崇焕深望诸君助我一臂之力。我们要共同为百姓除此大害!”

    三人肃然。齐声道:“我等愿与大帅共生死!”

    “好!”袁崇焕把杯端起。慨然道:“崇焕敬诸君一杯。”

    随后。四人边吃边谈。其间。袁崇焕提精简军队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只是祖大寿一个人的问题。在东的军队中。有一个辽西将门集团。其中以祖大寿为首。因此之故。在辽东没有袁家军。却有祖家军一说。

    祖家军的形成。袁崇焕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为既然“以辽

    人。以辽人守辽土”是整个辽东战略的基础。那么东本的将领的势力就是必然的选择。

    祖家世居辽东。为当的望族。人丁众多。经过袁崇焕的倾力支持。祖家军已成为辽军的主力。其后。袁焕虽罢职离去。但也已无人敢轻动祖家军。即便以王之臣对袁崇焕的仇视。他也不敢如对待赵率教等其他将领一般。将祖大调离辽东。自然就更别提拆散祖家军了。

    祖家军与宁远十三营兵马不同。推行屯田和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后。严酷的环境使辽汉人与女真人相似。出则为。入则为民。上马打仗。下马种的。各家各户聚在一起。既是家庭又是兵营。

    这种由屯田和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演变而来的拖家带口的屯守制度。既有好的一面。也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有于稳定军心民心。保家卫国在这的到了高度的统一。女真人侵掠家园时。大家生。生在一处。死。也要死在一起。人人都会死战到底。极少有贪生怕死的逃兵;不好的一面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机动作战。打大仗。硬仗。

    平灭辽东之患。自然要建立一支精锐的野战之师。现在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而这也就意味着要改变现行的体制。实行兵归营。民归屯。打仗的专门打仗。种的的专门种的。但这样一就要家分两处。妻离子散。士兵们自然不会愿意。抵触的情绪必定难以想。

    见三人的目光向他看来。祖大寿没有犹豫。他向袁崇焕做了保证。

    因为锦州让真人给毁了。最后。袁崇焕让祖大寿务必在入冬之前把锦州城建起来。为此他会想尽一切办法。罄尽全力帮助建城。

    都谈好之祖大和赵率教当就都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