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失望 (第3/3页)
霉蛋而已。但还是那句话。气人!朝廷气人。韩一良这个王八
人。
韩一良读完。见皇面色欣欣然。也不由的面有的色。
与这君臣二位不同。其他的大臣都装死。谁也不。
见大臣们都这个模样。崇祯又不由气往上冲。他:“一良忠。可都御史。王永光督办。”
右都御史是都察的官儿。正四品。也就是说。七品的韩一良因所言甚合上意。一下连升六级!
韩一良自是喜望外。但吏部尚书王永光却老大的不高兴。他本来就极端反感韩一良的惩贪主张更况这姓韩的还奏疏里点到了专管官员的吏部。而且。他姥姥的。这小子连升六级。他一点好处都没捞着。这口气怎么好咽下去?
看韩一良喜出外劲儿。王永光心里就更腻味了。可就是这么个家伙。皇上却指名姓要吏部破格重用!
“小。我叫你乐。会儿老子看你小子怎么哭!”抗旨是不行的。但整整这小子还是手到擒来的小事一桩王永光出班奏道:“科臣奏章必有所指。乞皇命科臣摘其尤者重处一二以为贪官之戒。”
王永光的话一出。一良的脸唰的一下就白冷汗瞬间就是透了官衣。他赶紧把头低下。不敢让皇帝见。
写份奏章韩一原本就翼翼对事不对人。但现在王光要整他。立刻就把他放到了火堆上。
出身皇家。一个大病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考虑事情只想着自己如何如何。而丝毫也不懂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一点崇祯也不例外。
一听王永光说的有理。韩一良的章说的确实有些笼统于是他道:“韩卿家是啊。说出几个贪官来。”
崇祯本以为这只是小事即使别人的韩一良不清楚。但奏疏中提到的那五百金。谁送你的。韩一良一说出来。**分子不就有了吗?
但事实呢?事实是韩一良尴尬到了极点。脸红脖子粗。额头冒汗。支支吾吾。但就是肯说出一个**分子的名字。
这个时候。崇祯再不通人情世故以明白了。原来韩一良当着大家的不好说。那好。崇祯最后给了韩一良五天的时间。而且让他密奏。
这下你该说了吧?然。五天的期限到。韩一良的奏章送了上来。但崇祯一看。就是大怒
韩一良倒是在奏章指出了两个人。这二位一个是周应秋。一个是阎鸣太但问题是。这两个**分子都是阉党。早就处理过了。
在奏章里。韩一良还发了些牢骚。他只是个户科给事中。指名道姓揭发人的事不是他应该做的。但崇祯不管。他看过韩一良奏疏后立刻再度召见群臣。定要问个水落石出。非把**分子给揪出来不可。
这回。韩一良是铁了心。他不再尴尬。即使在皇帝面前答非所问。把崇祯气的头上冒烟。他不说就是不说。坚持都是风闻而已。所以。尽管皇帝揪住他在章的说辞。问到底谁送的五百金。但韩一良打死不说。勇气当真可嘉。
韩一良油盐不进。满嘴跑火车。崇祯大怒。韩一良的都御史算是没了。但事情到了这会儿。大臣们见皇帝要食言。又纷纷出班说“臣不为皇上惜此官。但为皇上惜此言”。坚持让韩一良就任都御史。
崇祯更是气的一佛出生。二佛升天。他把韩一良痛骂一顿。然后道:“韩一良所奏。前后自相矛盾。显系肺肠大坏。本当拿问。念系言官。姑饶这遭!”。前程没捞到。被削职为民。韩一良灰溜溜的回家了。
当这份报告送到孙庭的案头时。孙传庭的反应有苦笑。他意识到。或许就是因为这事。崇祯皇帝就如陈海平说的。知道谁才是他最大的敌人了。
孙传庭重重叹了口气。他预感到一又给陈海平说中了。崇祯皇帝重-
重
官的日子或许不远了。
但。这是为什么?
尽管听过陈海平的。孙传庭也深思过。但也远没有这一刻来的深入:在貌似威力无边的皇权背后。确实还有一种更持久更强大的力量存在。
韩一良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才不丢官罢职。甚至因触怒崇祯而掉脑袋。都不肯顺了皇的意。
只是。崇祯做太不。
不管动机是什么但韩一良只是言官。上奏章言事只是尽本分而已。可崇祯皇帝竟然谁说的就找谁去做。
要是照这么干。将来谁还会直言政事?那个处理阉党如此睿智果决的少年天子哪里去了?不知不觉。一丝失望爬上了孙传庭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