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分析(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分析(下) (第2/3页)

下他们的利益,就使海晏河清,国库充盈,太仓之粟可支用十年,但张居正又落了个什么下场?所幸他死的早,但也是家破人亡,而且那些读书人一直都在丑化他,甚至说他是吃海狗鞭吃死的。”

    最后,陈海平略带嘲讽地道:“大哥,朱洪武一心想使子孙万代,废除相权,以文压武,把保家卫国的武人弄成贱业,把所有的权力都归于一人手中,但他万万也不会想到,现在他的子孙大多成了无用的弃物,就是紫禁城里高坐的子孙实际上也成了他视为奴才的那些人手中的傀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话宋太祖赵匡胤明白,明太祖朱元璋也明白,为了怕武将造反,所以他们都轻武,都采取各种手段限制武将的权力,其中重文就是必然的选择,是限制武将权力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赵匡胤的重文和朱元璋的重文是有极大不同的。赵匡胤是真的重,他不仅给文人优厚的待遇,而且政治地位很高,很尊重他们。而朱元璋则不同,他不仅给文人的待遇极低,而且丝毫也不尊重他们,常常让文人斯文扫地,廷杖就是其中的代表。

    朱元璋雄才大略,为了子孙的千秋万代,手段当然不会仅于此。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当然不用说,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他对八股文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然后把它作为了改造文人的最有利的武器。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起自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但文体并无规格,内容也极广泛,没有定则。明定鼎之后,经过朱元璋及其子孙们的不懈努力,至成化年间,八股文终于大成,文体、内容、格式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极严格的规定。

    成形于明代的八股文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的出现意味着统治者对社会思想的控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以前没有,也后也不会再有。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组成部分,写作格式极其刻板,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的题目必须是四书五经中圣人说的某句话,考生答题的内容也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圣人说的话阐述开来,模仿圣人的口气,举其微言大义,不允许出格半分。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朱元璋便是想依靠这种方法来控制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