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形势 (第2/3页)
而每蚕食一块土地,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辽人,养更多的辽人,募更多的辽兵。
这种战略无疑是最稳妥的,但也是最耗时间和钱粮的,这使得袁崇焕不仅在当时,也在后世被大肆质疑和批评,说袁崇焕无能和过渡保守。
事实真是这样吗?
辽东,始终有主战和主守两种路线的争论,衡诸过往的战例,主战的无一不是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但很奇怪,主战和主守的立场对某些人而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在局势稍有好转的时候就是最强硬的主战派,而在局势不利的时候,又转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主守派。
但袁崇焕呢?袁崇焕则正好相反,他在局势最恶劣的时候主战,而在局势开始好转的时候则开始变得“保守”,坚持以稳为主。
袁崇焕为什么要这样?袁崇焕这么做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
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无法知道另一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陈海平也无法肯定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他可以肯定一点:袁崇焕对八旗兵是极其忌惮的,行事是极为慎重的,这从他筑城的手法上就看得出来。
天启六年四月,为抢时间,加紧用工,关宁锦防线南北两段分别进行,先修建的南段,即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袁崇焕在同月疏陈战守布置大局中,奏报修缮山海四城―榆关、前屯、中后、中右为始。此四城为关宁锦防线的南段,分作两期整修。第一期,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但刚缮修之城,却被豪雨冲毁,于是又进行第二期修缮,自雨季过后至同年末,山海四城,方才缮筑完工。
袁崇焕为什么要先修筑南段,而不是他最想建功,也最易遭建奴破坏的北段?这显然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袁崇焕心中并无把握,他怕出现万一,他是为了确保山海关至宁远一线万无一失。
袁崇焕为什么如此谨慎?这当然是因为顾忌八旗兵的强悍。袁崇焕的“保守”战略,显然是对八旗兵和己方的虚实都有清醒的认识所致。
袁崇焕错了吗?陈海平不明白,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战场上与八旗兵舍死忘生拼杀、且又一胜再胜的人做出的判断可信,还是那些远离战场,甚至是几百年后的人信誓旦旦的话可信?
每念及此,陈海平心中都会升起一丝悲凉。
真正做事的,不仅被骂,还遭处处掣肘,天启六年三月初四,朝廷降旨,特命内臣镇守山海: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督忠勇营兼掌御马监印务刘应坤镇守山海关,乾清宫管事提督、忠勇营御马监太监陶文、纪用为左右镇守,乾清宫打卯牌子、忠勇营中军、御马监太监孙茂霖、武俊、王莅朝三人分守军中。
袁崇焕上疏抵拒:“兵,阴谋而诡道也,从来无数人谈兵之理。臣故疏裁总兵,心苦矣。战守之总兵且恐其多,况内臣而六员乎!”但结果是:君命难违,圣旨必遵。
袁崇焕抗疏不允,便善处同内监的关系,并化不利为有利,他曾同内臣刘应坤、纪用及总兵赵率教,并马巡历锦州、右屯地带,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