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三章 争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三章 争论 (第2/3页)

崇焕的悲剧正是因为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做正确的事是有条件的,是有边界约束的,从小处看,做这件事很正确,但从大处看,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那做这件事就是错误的。

    袁崇焕没有意识到这个,所以他和他罄尽一腔热血保卫的家园同样遭受了莫大的悲剧。

    默然片刻,陈海平问道:“对袁大人在辽东采取的筑城固守的战略,大哥以为如何?”

    苦笑一下,孙传庭道:“敌强我弱,平野争锋,我军远不是建奴的敌手,所以袁大人‘守为正招,战为奇招,款为旁招’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这样进可攻,退可守,逐步向前推进、蚕食,毫无疑问是最稳健的。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有个担心,这样大规模筑城,朝廷是否能承受的了,但现在,我才知道辽东每年消耗几百万两银子实在不算什么。如果真的承受不了,那也不是袁大人的问题,而是朝廷的问题。”

    辽东,一直是三种战略取向在做较量。第一种是激进的进攻,第二种是保守的防御,第三种是取两者之中。

    第一种的代表是王化贞,坚持这一战略,结果都无一例外的是惨败。

    第二种的代表是高第和王在晋,他们虽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所幸,都因为袁崇焕的坚持,这种战略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第三种的代表自然就是袁崇焕,他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保守进攻。

    三者谁对谁错,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但在几百年后,在那些深受辩证法和实事求是教育过的后人当中,却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采取第一种激进的进攻战略,那只是在前期,在明朝军力还占明显优势的时候。等到袁崇焕出场的时候,这种战略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战略较量双方已经变成了“激进”的袁崇焕和以高第、王在晋为代表的保守派。

    陈海平不禁心中苦笑,袁崇焕自然决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竟然从“激进派”变成了保守派,被批的体无完肤。

    当时而言,袁崇焕是最激进最进取的人,但在后世,却被指责无能,指责不主动出击。不知道是当时的人明白是什么形势,还是四百年后,那些坐在电脑前指头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