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五章 苦难 (第2/3页)
女无颜色。”在匈奴人的哀歌声中,年仅十九岁的青年成了纵横无敌的战神。
同年,夏,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乞降,青年往黄河边受降。渡河之时,匈奴内部发生哗变,青年仅率数名亲兵独闯匈奴大营,令浑邪王诛杀哗变士卒。最终,青年震慑了浑邪王,也震慑了四万匈奴人。从此,汉家的版图上多了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又三年,青年率部纵横万里大漠,歼敌七万,俘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并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
同年,青年病殁,年仅二十二岁。
这个如彗星般划过天际的万将之星就是临汾人霍去病,霍去病代表了汉时的山西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这首《边塞》被誉为唐代所有七绝律诗的压卷之作,读来意境雄浑,高昂悲壮,是出自诗家天子的太原人王昌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太原人王之涣的胸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沸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太原人王瀚以这一首《凉州词》名留千古。
三个人、四首诗,他们让后人看到了山西人曾经的胸怀和气魄。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太原百姓被大宋王朝斥骂为“顽民”,因为皇帝和大臣们都投降了,但百姓们却不降,依旧进行着殊死的毫无疑义的抵抗。
“顽民”们代表了宋时勇猛彪悍、顽强不屈的山西人。
时光流转到了遍地烽火的元末,山西却换了天地,山西人成了绵羊,成了大元朝最忠顺的顺民。
今天,山西人怕事,尤其怕官,早已成了海内共识。
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
山西,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上古之时,尧都临汾,舜都永济,禹都安邑。春秋战国之时,大部属晋国,故今简称晋。始皇一统天下,分天下三十六郡,而山西有五,为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都、河东郡。唐,李渊从晋阳起兵,一统天下,以晋阳为龙兴之地,定为北都,与长安、洛阳并立为三大都。
山西的转变从北宋开始。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有太行山为之屏障,西则黄河为之襟带,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于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有孟津、潼关为门户。境内关隘棋布,岭渡星罗,进可攻,退可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背倚西北高原群山,俯瞰东南广阔平原,山西是北部边疆通向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