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蒙汉 (第3/3页)
之门户;它坐落于黄河、大黑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上,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
因为汉民的大量到来,渐渐形成了很多被称为“板升”的定居城镇,土默特部的生存形态遂由此开始逐渐向定居农耕转化。
定居农耕的生活自然要比居无定所的游牧好的多。因为板升的出现,在以后的抢掠时,蒙古铁骑不仅抢物,也抢人,尤其是有各种技能的人。此外,俺答汗还积极采取收容政策,贴出召告,悬书穹庐外,曰:“举人诸生幸临者,我厚遇之,与富等。”
板升最初是由白莲教头目萧芹、王得道、乔源、丘富等人在俺答控制的丰州滩地区开辟出来的农耕聚落,他们把丰州滩作为了对抗明帝国的根据地。
因为萧芹等人的加入,蒙古铁骑对关内的抢掠愈加惨烈,同时他们潜回关内,鼓动乡人出关,有的甚至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给弄出了关。
凡此种种,至嘉靖末年,板升地区散住的汉民以多达五万余人,其间白莲教徒一万余人,蒙古二千余人。
汉民多了,管理不易,俺答汗采取以汉人治汉人的办法,大小板升地方的汉人以强雄者统领,然后他们统领这些汉人的强雄者。
这些汉人的强雄者中,以吕鹤、赵全、李自馨、王廷辅、杨通等为最。历史上,尽管这些人对关内百姓为祸甚烈,但客观上,也是他们打下了第一块蒙汉融和的基石。
隆庆四年底,以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降明事件为契机,明蒙之间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敌对战争状态,达成封贡协议,明蒙边疆得以休兵息战,奠定了大同和丰州滩地区由军事战争前沿转向边疆商贸汇聚中心的基础。
经过五十余年的和平,在丰州滩地区,胡汉杂处,已经不分彼此,汉人似胡,胡人似汉。
陈海平看这件事的角度自然与任何人都不同,他的感触穿透了四百年的历史时空。对这个塔克利特,他亲厚有加,与这个酒友一沸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