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剑魔(转载,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第2/3页)
家几百里外的地方去跟人争锋?
2.王重阳其人的武功,通过全真教武功可以看出,绝不是以剑法为主,而是以内功见长的。那么“剑魔”二字又怎能安在王重阳身上呢?就算是全真剑法,也跟独孤求败刻在剑冢的那五个时期的任一个时期都不符合。再有,王重阳几乎把所有武功(除了先天功等有危险性的之外)都留给了他的七个徒弟,若王重阳是独孤求败,怎的练了几十年武的全真七子连一个只学了几个月独孤剑意的小杨过都打不过?难道杨过的天赋真的比他们高出几万倍么?
3.神雕侠侣里写道:丘处机道:“‘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由此可见,王重阳一生在武学上虽造诣颇深,但少年时是积极参加起义活动,心系黎民的(这时他必须统率群雄,当然更不可能没事儿就跟群雄争锋)。而独孤求败明显没有这种心理,他一生求的是比武落败,说明他的兴趣主要在于武学。王重阳因为起义失败就住在古墓不出去,很明显不是独孤求败会做出的事。试想一个人如果曾因为起义失败而心灰意冷,以后还会有兴致天天找人比武想求一败吗?
4.王重阳作为一教的掌教,前后收了七个徒弟,那么他即使像那位同道所说的偷偷离开了全真教,至少也该是三十多岁以后的事了吧。而求败在三十到四十岁间正在恃玄铁重剑横行天下呢。若该假说成立,王重阳一定曾以全真教主的身份拿着玄铁重剑露面过,那么当杨过拿着重剑大闹终南山时,全真七子(五子)怎么对此一点反应都没有?难道是因为人老了好忘事吗?
5.王重阳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从不敢少了敬重之情,还曾说若是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早练几年,天下第一应该就是他的了。更何况还有个曾把全真武功尽数破解的林英在。既是如此,他又怎可能昧着良心在石壁上写下“生平欲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6.提出假说的那位同道,在论证过程中,只用到了两个客观事实:一个是用神雕和王重阳年龄的可疑说明王重阳和求败应该处于同一时代,二是用二者武功里关于易经八卦的术语证明二者的武功套路相似。其他语言全是在假定了王重阳就是独孤求败的前提下所做的主观解释。在此对这两个客观事实表看法:
(1)金庸自己已经说明,神雕本就是他杜撰出的一种虚幻之物。既然连物都是虚幻的,那这个物在**十岁时仍具活跃的生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吧。至于王重阳为何死得较早就更没什么好说的,过去那个时代医学也不健全,人们的误区又多,人在四十岁左右死了是很正常的嘛。武功高的人虽然平均年龄应该长于普通人,但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高手都能活**十岁吧。
(2)金庸笔下的武功招式,用的最基本的术语就是易经八卦。拳谱、剑谱不用易经八卦怎么能说明该往哪儿走、往哪儿招啊。比如书剑恩仇录里,有这样一番对话:
只听袁士霄道:“右进‘明夷’,拿‘期门’。“张召重道:“退‘中孚’,以凤眼手化开。”袁士霄道:“进‘既济’,点‘环跳’,又以左掌印‘曲垣’。”张召重神色紧迫,顿了片刻,道:“退‘震’位,又退‘复’位,再退‘未济’。”
这是已是乾隆年间,金庸笔下的武学已经比宋元时期差了很多,但这两个人对答时用的都是易经八卦术语。由此可见,两套武功都使用易经八卦方位根本就不是什么巧合。
综上,在下认为独孤求败不可能是王重阳。
还有一个原因从故事里可看到的细节,杨过是因为断一了一只手臂神雕看见他像独孤求败救了他传他武艺这里就证明了独孤求败是少了只胳膊但是王重阳死时却是全尸
【论独孤求败的五个剑的境界】
1、利剑无意
我认为求败也不是没有可能自创独孤九剑。有两点是大家的共识:一,独孤九剑是求败利剑期所用之剑法。二,当时求败已经得其精髓(破招与无招)。不看尽天下武术之要,的确难以创下如此系统的剑法,但二十前的求败也应该有这样的条件。
大家请留意他的剑。“凌厉刚猛”、“紫微软剑”、“重剑无锋”,此等神兵从何而来?郭襄从父母手中接过倚天剑,求败的“利剑”也应该从家人中获授。再加上后来又能有软剑、重剑,此家很可能是以铸造神兵利器闻名的世家。
那么,前来求剑求枪的高手为了能获得此世家铸造的兵器,自然要先让铸兵器的人了解自己所学,这也是为了能“量身订造”适合自己的兵器。于是,如果独孤求败生于这样的世家,年纪轻轻的他也能遍观天下武术之要了。当然这不包括掌、气等无兵器的武术,但对付这等武功的剑招在九剑中排名都比较靠后,也许正是这缘故。(不然,以一般人的见解,对付手无寸铁者要比带兵器的容易多了,剑式还会排在这么后?)
他不一定真的有意要破尽天下武功,他这样的原始动机可能与少年it天才黑进fbi电脑系统的动机一样——贪玩贪有趣。武痴求败可能因为看了很多兵器的精要后有了一点心得,后因志趣而搜罗钻研掌、气等武功的破解方法,把这些总结、汇编成独孤九剑。
他这个《独孤九剑》的系统性看似完善,然而“分门别类,分破天下武术”,其完善之处也正是其不完善之处,看来也多似少年之作,说是家传武学,也忒将独孤求败的世家小看了。武学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故黄药师能从“落英神剑”中演化出“落英神剑掌”;《葵花宝典》在林远途手上是《辟邪剑法》,在东方不败手上却是飞针;就是十七八岁的一个郭襄,看了杨过那招“四通八达”后也能化为剑招使出来。《独孤九剑》当真不及“大巧不工”的以不变应万变。
2、软剑无常
无招胜有招,因为招有常。
关于“无常”,简单来说,无招相斗,如果一方足够快,以致于对方连挡隔遮拦都来不及,那就是无常,故“快”是一种无常,如古龙的阿飞、荆无命;如双方同或不至于因快使对方立败,只要一方的出手足够怪异,出其不意,使对方产生错愕之感,便能在瞬间有机可乘,故“怪”是一种无常,以《射雕英雄传》中西毒、北丐在桃花岛上交手时打坐一会又缠斗一会为代表。目前以本人的理解,无论是“快”还是“怪”,其共通点都是多变,故以“无常”来命名这一境界。
上面有位兄弟认为求败由利剑转软剑是因为“无招相较,快者胜”,而软剑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度。我认为不止如此。软剑的最大特点是多变,同一姿势挥出,软剑亦会因初始状态的不同而起到大相径庭的效果。一把比别人“快”且“怪”的剑,恐怕已无常之至。
求败必定是吃透了软剑的所有变化,而达到比别人更无常的境界,因而天下无敌。(刚与柔之变化,应也是一种无常。)
但是驾御软剑的方法只有一个:软剑是客观存在,它不会让你随心所欲,你只能依它的规律去挥洒,于是不能收放自如。比如当你一剑挥出才现那不是敌人时,要收回来,寻常的剑一回转手臂或手腕就行,软剑却不能。只要挥了出去,无论你回臂还是转手腕,软剑的剑刃还是会继续向前挥,如鞭。严格来讲,不能收自如的剑不能算得上一把好剑,不管它多会杀人。
误伤义士之事,从软剑上手到被弃之间,应该生过不少次,这时期的求败也许会因而活在误伤义士的强烈罪恶感之下,痛苦异常而生心魔,“剑魔”之名也许用来形容这把紫微软剑最为恰当。总会有一天求败承受不住这种罪恶感的,弃剑是必然之事。
在求败弃却软剑后到拿起重剑前可能还有个过渡的阶段,这时他有可能权且用回利剑,而独孤九剑可能在这阶段得到了加强。
3、重剑无锋
这是质的飞跃。由以无常取胜转为以自身的硬件取胜。这可能与其内功修维的提升有关。十多岁时的他当然不能在内力上与天下人争雄,于是讲求的是变化,是无常。而三十岁的时候,内功修维上来了,自然引他对打破这一格局的思考,最终成就“大巧不工”的境界。以上诸兄说得都很有道理,不多说了。
杨过未达“大巧不工”,还以黯然**掌沾沾自喜。神雕侠侣,杨过黯然**掌式式标新立异,小龙女双剑齐快绝无伦,此二人皆达无常。
4、木剑无滞
之前三剑都是神兵利器,这却是木剑。不难看出独孤求败一生都在寻找突破。由利剑到紫薇软剑,再到玄铁重剑,如果求败之前的剑法一定要依靠特殊的剑才能挥出其威力的话,没有了这些剑,他会怎样?如果他手上只有一草一木呢?或者说,如果他真的出生于铸兵器的世家望族才有现在的成就,那么如果他出生在一般的家庭呢?他还会是现在的他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时的独孤求败是寻找天命的年龄,他要追求的不仅是剑术的境界,还是禅的境界,还是哲学的境界。而他寻找天命、追逐自己的存在感的途径就是练剑。这时的他已经隐居,他不求胜过什么人,他只求越自己。他求败,能打败他的也只有新自己。
当用木剑的他能胜过用利剑、软剑、重剑的他时,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证明自己的成就不是靠家境,不是靠“命”,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从此“无滞”。
剑冢中是木削的剑,然而求败当年可不是真的削木为剑,杨过一辈子聪明伶俐,可也给独孤求败忽悠了这一回。“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换句话说,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心中有剑,故一草一木,顺手拈来,皆可为剑。他削一把木剑埋在剑冢,只是担心如果随手折根树枝埋了,百年后倘有人来看时粗心大意,把这或草或木的“神剑”不当一回事。
再说具体的武学原理。之前玄铁重剑当为剑中之至刚,而木剑可能包含剑中之至柔(此等剑术,原应刚柔相济)。正如《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所言:“虽说柔能克刚,但若是你的降龙十八掌练到了洪七公那样,我又克不了你啦。这是在于功力的深浅。”那么,如果功力再上,便当柔又倒过来克刚了。这便是木剑破重剑之法。试想想,如果挺玄铁剑直刺对方,对方木剑一粘,竟如无物,重剑无从着力,木剑竟随人倒冲过来,胡为乎不克?只一下子,高下立见了。
杨过思考的不是自己的存在,而是“姑姑”,因此是无法达到“无滞”的境界的。神雕一直指导他剑法,但这家伙在海潮中蛮练了一阵,年老的神雕竟抵挡不住他的剑,真是无可奈何,只能让他将错就错了。假使神雕不老,犹如百多年前与独孤求败为伴时之神勇,杨过这手走上岔道的木剑才不可能对它造成威胁。雕犹如是,独孤求败可想而知。
张三丰在百岁后创出太极拳及太极剑,当然与求败之木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应在招式上,而是在境界上。此等境界的武术,本就“无滞”。
5、无剑无式
当独孤求败悟出了木剑胜神兵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已经不会再怀疑自己的存在。没有了神兵利器的他还是他,这时就已经离无剑不远了。然而“木剑”又与这差之甚远。刚才说过,“木剑”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而这里的无剑就是心中也已空明澄清,无剑可寻了。
剑其实只是一种武术形式,当求败能“木剑”时,万物于其手中,仍是以剑视之,进攻、破招之间仍是循着剑的路子;而“无剑”后可真是大大的豁然开朗。举个粗浅的例子:折枝为剑,枝上有倒刺,但视之如剑而使,倒刺便有亦如无;“无剑”后,视之如枝,倒刺便真的有用了。“木剑”时,与人对战,可能也会急中生智以倒刺伤人,但另一些时候便是打完后才猛然想起:“啊!我怎的不用倒刺?”“无剑”时,心中了然,有倒刺便会用倒刺,有叶子也能用叶子。
“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有人或许会以“渐进于”三字为据,认为独孤求败一生都未能“无剑”;然而不要忘记这里是“剑冢”,已经无剑了就犯不着在木剑旁加上“五十岁后无剑”,若真如此,反是“做秀”了。以求败之姿,若不能到此境,问古往今来还有谁能?
【独孤求败的境界】
剑客是什么,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爱用剑、擅用剑的侠客。剑道是他们生存之道,剑法是他们最强的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