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工具 (第3/3页)
极大的帮助了放山人有经验的队伍往往能在许多年前的老兆头前找到棒槌。
放山人讲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棒槌卖的钱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时遇到别的帮伙就要见面有份儿。如果两帮都是单人那就见面分一半儿。帮伙之间不争山场讲究先来后到。现己经有人在这座山了就赶紧转移到另外的山场。搭的埨子下山时不许拆要留给别人用。临走还要留下油、盐、粮食和火石以备救助他人。
放山的主食是小米。这也是几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小米耐潮抗饿好做易熟如果天潮生不起火饿急眼了生吃也能勉强消化可解燃眉之急。不咸神山上有数不清的白桦树小米一般用桦树皮包好吊进来挂在埨子上不能放在地上以免潮湿。
除了小米之外必须带的食品还有盐和熟豆油。山里潮气重又有山风用火石打火比较困难。除了做饭之外根本没有熬豆油的机会吃饭的时候基本就是拿筷子蘸一下油腥润润喉咙绝大多数正餐都是小米加咸菜;除了在吃的方面十分困难之外在行路方面也是危机四伏。放山人没有任何工具指引方向完全靠经验行事迷路的情况时有生这就需要依靠把头的个人能力依靠团队的集体努力来摆脱不幸如果被困住了下不去山就叫做被“麻达鬼”迷住了特别容易全军覆没。通常辨别方向的方法是依靠进山前的标识物或依靠太阳和北斗星定方向。较为实用的方法还有四种:一是看树冠树叶繁茂的一面通常是西南方向;二是看树干上的苔藓生长苔鲜的一面一般是北面(阴面);三是看水流方向顺水走向低处就是下山方向;四是听乌鸦叫有乌鸦叫的地方一般都有人家。在这种生存、生活都极为恶劣的环境下能坚定人们意志的除了抬出大棒槌换来钱粮之外剩下的恐怕只有山民对神灵和行规的敬畏和依赖了。所以放山人在语言上有特多的讲究比如凡事只许说“拿”不许说“放”。吃饭叫“拿饭”回“埨子”睡觉叫“拿房子”休息叫“拿火”(抽烟)做饭叫“端锅”挖参叫“抬参”这些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都是出自对神灵的敬畏和自保生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