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关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 关东 (第2/3页)

经常入边侵扰至明后期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诸部开始对明朝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袭击故明朝异常注意边疆布防。

    为抵御强敌入侵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命魏国公徐达率部修建山海关专设山海卫派重兵守御。山海关与一般防御工事不同反映了一种新的防御构想:关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脉临万顷碧波的渤海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义。山海关一经建成其政治军事地位立刻显示出来山海关所在位置恰好处于河西廊的咽喉之地。从今辽宁锦州直抵山海关下长约4oo里背靠医巫闾山前临渤海湾于山海之间仅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河西走廊。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6路通道。在军事技术与交通工具不达的古代的确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关。后来事实完全证明了这座雄关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努尔哈赤、皇太极那样雄才大略清八旗军队那样骁勇善战在辽西徘徊了2o多年整整两代人都无法打破这座雄关的防御只能望关兴叹驻足却步几度临关又几度无功而返。难怪古人称赞它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的出现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一座关城竟成为今日华北与东北、辽宁与河北两区两省的大致分界线这恐怕是朱元璋徐达所始料不及吧!

    自山海关落成古人就有了内外之分的新地理概念。山海关以西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山海关以东即长城外侧统称“关东”或“关外”后“关内”又逐渐被称为“关里”以至后来有山东、河北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称省名而泛称“关里”。

    清朝在入关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与明朝激烈争夺东北最后完全摧毁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于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挥师进关占领北京再经过近2o年战争彻底打败了南明政权重新实现全国的统一。清朝是满族贵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

    清朝政治方针趋向于大统一反对“华夷之辨”、倾向“中外一家”故清入关后不再续接长城但顾及到山海关的战略地位仍予以保留。但此时山海关的作用已生本质改变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成为它的要务。此外由于清朝集权迷信东北是他的“龙兴之地”必须要防止外人破坏“龙脉”山海关更成为阻止关内人口进入东北的人工屏障。

    可叹时不我待正当中华民族忙于在小世界改朝换代时西洋人的鸦片和大炮已撞开清政府大门。自此之后局势每况愈下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之中我祖父的产业也是在这时开始衰败的。雍和宫西有妙仁堂为京都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