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保卫台湾(上) (第2/3页)
出去,毕竟对我们天地会的名声来说,是
打击,我们目前最要紧的,还是要查出,是否还有其中,不能再出像崔友山那样的害群之马,反误了我们会中兄弟的性命。”
其他长老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一致认定,此事不宜张扬,各长老又出面,向各处下令,在台湾战事不明之前,不得再有人擅自行动,向清廷报复,或是试图营救被捕的人。
清廷似乎难得的,跟天地会也是统一了这个意见一样,并没有传出天地会勾结倭人,企图叛国的消息,反而是变的极为平静,而那些被捕的人也失去了踪影,便是有人想要背着长老们去救是毫无线索可以追踪。
台湾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了,人们不时听到有人传说着,一会儿日本已经在港口了,一会儿日本人今天就要开始进攻了,谣言满天飞着可是并有影响到刘永福和刘十九,他们仍然不动声色的布置着各种防御工事。
早在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认为台湾是东南7省的门户,需要认真加强防务,于是他确定了台湾防务建设的原则:以澎湖为前沿,台北为重点。依靠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工事。建立独立防御体系,为此,他先后做了四件大事:兴办军器局和军械所,兴筑新式炮台,加强澎湖防务和整顿台湾军制。
而刘永福到来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军医,后来又一直与京城的护校合作,培养了许多男护,这些男护都是从军中选出些字,又有些一般的急救常识所以从京城回来之后,这些人使得军中的伤亡人数也随之减少了不少,在琉球一战时,可说是发挥了极大的效果。
台湾孤悬海外,一直以来,军械全靠大陆供应旦有来犯的敌人封海,台湾便难以持久坚守。刘铭传鉴于中法战争中的深刻教训于一八八五年七月在台北府城北门外大稻>建立了军械机器局。后来又在府城偏西地方设立一个军械所。另外,还设立水雷局和水雷营负责管理和布设水雷。
炮台是海口御的关键设施。一八八五年八月,刘铭传下令在台湾各主要海口砌筑坚固的新式炮台装新式大炮。到一八八年的七月,便已经筑成炮台1c座。
一八**年,将三十一阿姆斯特朗后膛岸防炮安置在各新筑的炮台上,加上各种型号的碰雷、沉雷,有效地加强了台湾各主要海口的防卫力量,
刘传认为澎湖不独为全台之门户,亦为南北洋之关键,欲守台湾,必先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必先保澎湖。他打算建设一支海军,控制近海制海权,增加台、澎防御能力,可是当时清政府财政拮据,这一建议无法付诸实施。
于是,只得以强岸防能力来弥补:他下令在澎湖修建新式炮台座,配备17尊阿姆斯特朗后膛大炮,又把澎湖驻军指挥官提升到总兵级,派骁将吴宏洛率3营水师进扎,联络炮台,以助防御,并将唯一的“海镜”号兵舰专拨澎湖调遣。
不过到了永福来了之后,便在秀格格的支持下,大兴海军,并不时在台湾和琉球之间进行战事演习,还时不时会请来美国海军,一同进行合作演习,学习到不少西方的先进海战理论。
当年刘铭传在加强海防的同时,还将台湾的陆营裁汰,整编成35营,全部改用洋枪,仿照欧洲方式进行训练,严格考核制度。台湾的团练也改为常设,设团练总局于台北,各府、县、厅设分局,各乡设团,使之平时维持治安,战时佐助官军御敌。
这种制度,倒是像极了警察,刘铭传还在台湾铺设铁路,架设电线,发展工商种植送输诸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防务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刘铭传的改革涉及军事、行政、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因为当时台湾正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威胁,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从巩固防务出发,并始终以巩固防务为中心。
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整顿军备,增强防卫能力,开拓土地,以保持岛内秩序的安定,发展交通,便利岛内各地及其与大陆的联络。而这些,都必须筹措大笔经费,办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赋,在这方面,刘铭传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办法之二是倡办实业,发展生产,在这方面他刚开始不久就去职了。而为了巩固防务,发展交通,兴办新式工业,又必须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因而在台湾,他大兴西学堂和电报学堂的设立和外国技师的聘用。
刘铭传的改革虽然发生在大陆洋务运动的后期,在许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和“重在防内,并无对外意图”的李鸿章之流所搞的洋务运动还是有差别的。
刘铭传很注意吸收华侨和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