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 (第2/3页)
以治疗出血病,你这一法救活了无数人,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谢你。皇上已经批准了在他国建立使馆的建议,但还要经过廷议。这次出航,船工中有很多是福建、浙江人士,有了领航的船工,地方上的海商自然会闻风而动。”
郑和比上一次见面瘦了很多,也黑了很多,脸上的皮肤很干燥,这就是在外跑船的代价。即便是统帅船队的郑和也免不了日晒、雨淋、风吹,长时间待在海上,淡水也不是想喝就可以喝的。但郑和的努力并没有白废,他让南洋诸蛮夷了解了大明的强大,同时也维护了海上贸易的重要航线。
“以皇上之威严,廷议应该不是问题,是我要感谢郑叔叔才对。使馆一旦设立,大开我大明海上贸易之门,大大减少了海上贸易的风险,日后也是我大明之福。只是,这条路还很长,呵呵。”
王千军的意思,郑和当然明白。郑和也是海上贸易的支持者,不然他不会跟王千军讨论这些。可真要大力展海上贸易,这种事郑和还真没办法明说,王千军也是一样。此话倘若传出去,朝廷的文官还不抱成团地往死里弹劾。
“这是海图的手抄本,此次出航只是试航,皇上命我今年年底再下西洋,出使更远的国家。如果一切顺利,回来时我会再带来新的海图。千军,我只是一个宦官,有些事是我无法做到的,因为我不是读书人,更不是文官。但是,我希望有一天,在大明的史书上可以记录上我等远洋者的名字,记载着西洋之行的艰苦与众人的努力。茫茫大海,光是这一次远航就付出了众多将士与船工的生命。在海上,因为害怕瘟疫,很多人的尸体都无法带回大明,不是远葬他乡之土,就是沉入茫茫大海之中。我希望史书能够记下这一切,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能够办到的。所以,千军,这件事,只能拜托你了。”
郑和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虽然后世的确有记录下郑和的壮举,可那些郑和看不到。郑和现在所看到的只有他宦官的身份,在史书上被称赞的宦官只有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对宦官的描写都是坏的,都是误国误民的奸臣。而且在这个年代,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也就是文人这一阶级。文官一向就敌视宦官,郑和的这一次远洋从开始到结束就没少受到文官的议论与反对。
“这件事,我一定会办到!”王千军给出了他的承诺。即便历史之后会仔细记载郑和的一切,王千军也还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史书记载得更加清楚。
其实郑和说这些,也是有感而。这一路的航行的确有很多病死的人,如果不是王千军之前的建议,死的人只会更多。可让郑和更伤心的事,当船队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时,却生了意外。当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