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永乐二年(上) (第2/3页)
人来分功劳对大家都没好处。其实道衍很清楚,只是傻瓜才风光地站在明处,立储之争这场血腥的争夺才刚开始而已。
永乐二年,王丛云家并没有因为王千军被道衍收为关门弟子而出现什么大的改变,这件事王家也没有炫耀过,甚至认为越少人知道越好。王丛云每天依旧去五军都督府站岗,做他该做的事情。而他的那些靖难之役的好兄弟们,也时不时地接济和照顾一下他们落难的小兄弟,有空就一起喝上几杯。
但是,即便是这样,王家的每一笔开销都要精打细算,燕梓与刘雪沁两人,一个织布,一个抄书,靠自己的劳动来补贴家用。王丛云每个月的俸禄,都要用来回请。就算自家再困难,也不能都是别人请,总用回请一两次,这不是什么面子问题,而是一个男子汉的骨气。只会吃人家的,赖人家的,用种种困难当借口,这算什么男子汉。
也就是在这一年,永乐帝开始了新一轮的秋后算账,对前朝建文余党的清算。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正是靖难之役中南军的两任统帅。御史陈瑛参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永乐帝为此大怒,下令籍没耿家,七十岁的老将耿炳文不愿受辱,上吊自杀!
接倒霉的就是在靖难之役中为永乐帝立下大功,将百万南兵送给永乐帝的新一代“赵括”,曹国公李景隆。参倒这位曹国公的正是前一次参倒耿炳文,升官得赏的陈瑛。副都御史陈瑛等告曹国公李景隆“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景隆子)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
永乐帝再次大怒,李家被籍没,李景隆下狱。后削爵。让王千军觉得好笑的是,这位曹国公也想学着耿炳文自尽,却在狱中绝食十日不死,也真难为这位大人物了。当年燕军兵临南京时,正是这位曹国公和谷王率先打开金川门降燕,导致九门皆降,建文帝失踪。
其实永乐朝的靖难功臣们都应该好好感谢这位曹国公,最初当永乐帝知道是李景隆的领兵时,就说他有五败,“军纪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三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四也;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五也。”
正是因为这位身份尊贵,身为朱棣表侄的皇亲国戚,因为他的无能与纸上谈兵,导致燕军前后两次击溃百万南兵,让原本只有上万人马的靖难军不断壮大,最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永乐帝最终没有杀李景隆,而是将李家全家迁徒他处,留了下李景隆一命。
因为揭耿炳文有功,陈瑛从御史升为副都御史。接着又参倒了李景隆,陈瑛被升为都御史。连参两位建文旧党不断高升的他似乎揭上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