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拜师道衍(下) (第2/3页)
句犯忌的话,无论是大皇子还是二皇子,他们都很像皇上,但不同的是,大皇子所继承的是皇上的文,而二皇子继承的是皇上的武。大皇子继承皇上的善要多一些,而二皇子继承皇上的恶则要多一些。所以小子觉得,皇上应该立大皇子为太子!”
很独特的思考方式,其中的话也不需要王千军多做解释,三个大人自然会理解王千军话中的文武、善恶。虽然一个十岁的孩子说错这样的话很让人惊奇,但也符合他局外人的一种看法。但是光是这样的看法并不能说服道衍收王千军为徒,道衍继续问道:“小子,可你知道,这个世道并不是善恶对错那么简单,身处高位的皇者,并不需要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善人。如果老天真的保佑好人、善人的话,贫僧我早已没了吃饭的家伙。”
道衍的话越说越让王丛云害怕,也只有道衍敢说出这样的话。其实靖难之役的功臣们都知道,建文帝是一个好皇帝,是一个善良的皇帝,也是一个文治皇帝。可惜,建文帝碰上了一个武治群的永乐帝,所以建文帝败了!胜者为王、败则为寇,所以建文帝成了一个被奸臣蒙蔽的皇帝,但真实的情况大臣们心里都清楚。
可这样的话,没人敢说出口。道衍的意思是在告诉王千军,如果世上的事只有善恶那么简单,那他这个怂恿燕王造反的人,他早已人头落地,株灭三族了。
王千军用点头来告诉大人,他知道道衍的意思,他继续说道:“没错,这世上只以成败论英雄,善恶对错只是胜者的口号。但是,小子阅读众多的兵书,也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文王之后是武王,文帝之后是武帝,武帝之后又是文帝,就如同道家的阴阳一般,阴阳、阴阳循环不息。如今天下已定,靖难之役让无数人家破人亡,无论是南兵还是北兵都死伤惨重,百姓们不希望再乱下去,他们只想安稳的过日子。只是,如今大明朝国内虽平,可边患不止,以皇上的武勇,一旦边境有事,所派将帅又平边不利的话,一定会再次策马扬鞭,亲征北方,到时又是一场大战!可是,打仗并不是靠计谋、武勇就可以取胜的,打仗打的是兵马钱粮,偏偏一场靖难之役就让南北两地乱了三年,天下的物资、人才并不是源源不断的,经过了长时间的消耗,必须给天下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小子认为,百姓日后需要的是一个文治皇帝,而不是一个武治皇帝,因为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大明皇朝也需要休养生息!”
王千军也不敢提永乐帝生前如何,他就说永乐帝死后会怎么样。永乐皇帝这个人,历史上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