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章 (第2/3页)

经》、《易经》、《礼记》、《左传》、《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定为学子之准绳。

    这县学起初只有县衙开设的一所官学。到徽宗年间,下诏允许各地郡县私学毕业者投考官办府学,“资格与县学同”。这道诏令一下,立刻掀起了民间办学的狂潮。

    自徽宗崇宁年间废罢科举、以三舍法取士以来,入太学为上舍生,四年毕业得国家授官,已经成了寒门士子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东京太学乃是国家最高学府。要入太学,必先入各州官办的府学。而要入府学,则必先入县学。县学普遍名额不多。河阳县算得上京西北路中的大县,每年也只取一百人。就在大家争得乌眼鸡一般的时候,皇帝忽然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自行办学。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自然纷纷叫好。一时间,各路各州各县都有豪富大族自设宗学、或捐办义学;更有各种乡校、家塾、舍观、书会等纷纷出现,不一而足。

    大势如此,河阳县自然也不例外。官办县学之外,有书社数十所。但书社虽多,孟州府学的名额却有限。要成功考入府学,必先跻身一流县学才有希望。河阳县称得上一流县学的,除了官办那所之外,有河阳第四书社、第七书社、第九书社、石室书社、棠湖书社、列五书社等六间。这些书社都是花了真金白银来办的,教师都是东京太学博士出身,教得一手好文章,学子们趋之若鹜。

    大观三年秋,皇帝下诏奖掖各县优秀书社。以上六间书社加上县学,都得了皇帝亲笔的金字招牌,上书【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八字。街坊传言,都说这七间乃是御笔钦点,国家示范的金牌书社。七书社于是愈发红火起来,风头一时无两。河阳县每年有上万的童生,都想进这七间书社。但七间书社捆到一起,每年不过录取七百名学生。僧多粥少,如何是好?

    大观四年春,河阳县由文庙学官统一出题,举办了一场童子试。各乡考生以文章评定优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