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测试(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9、测试(上) (第2/3页)

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运七”飞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我国首次研制的“运七”型客机是一种多用途的中、短程运输机。,,。它装有两台国产2900马力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航速每小时478公里,可连续航行5小时47分,飞行高度达8300米。座舱采用气密封装置,舒适宽敞,可乘坐48至52人;如果需要,还可以快速地拆除座椅,移动隔板,改为货机或客货混合机型。

    这是运七飞机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更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但那是几十年前。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运七飞机还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也许普通人会觉得这是国产飞机质量的保证,可不知为什么,总是让人有一种鼻酸的感觉。可在军人们的眼中,那已经不再是飞机,分明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走来,不仅没有退休,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仍然拖着老迈的身驱,迎接着风吹雨打。

    军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装备,即使是这样军民两用的飞机,也不是所有装甲师都拥有的。只看那些别的部队的人看着运七的眼神就知道了。

    出租车从飞机卸了下来,不知道宠师长要玩什么把戏的人,都纷纷腹腓不已,心说:“他在干什么?运一辆出租车?怎么展现他的装甲师能进行蛙跳战术吗?如果我们有运输机,我们也做得到。”

    碧叶连天的池塘里,青蛙灵活地在荷叶上跳跃前进,捕食最心仪的猎物;层层设防的敌阵中,攻击部队超越前线直入腹地,夺占一个个中心要点。两者的“作战机理”如出一辙。人们形象地把后者这种跳出了线性思维束缚的作战理论称为“蛙跳”战术。

    “蛙跳”战术最早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众所周知,在陆战场为主宰的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双方的对抗是一场“楚河”“汉界”分明的角逐。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摧城拔寨,在指挥员的思维里,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确的战线。作战双方都立足于自我之营盘逐次推进,依法用兵。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拉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反攻,日军则负隅顽抗。南太平洋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为了加快战争进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放弃一线平推的传统做法,跳跃前进,越岛攻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在他们的指挥下,两路并进,利用海军优势,避开日军的一线防御要点,攻取其战略纵深中守备较弱的岛屿,得手以后再以此为支撑继续开展进攻,从而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即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

    二战时的“蛙跳”战术是以海军为“助跳器”,主要运用于登陆作战。二战后,随着空中运输能力的提升,“蛙跳”战术逐渐成为美军空降作战的主要理论。198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