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第2/3页)
现在却说已经准备好了舰队,要来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海远行,而且目的地还是从未有任何人到过的炎黄洲,这怎能不让他大惊失色。
“怎么,莫非国丈觉得此事不可行?”李修远轻轻一笑,不答反问道,显然对余忠生的大惊小怪不以为意,丝毫不曾放在心上。
“不。”余忠生盯着手中的地图又看了半晌,眼中蓦然精光一闪,郑重的摇摇头。
“为何如此认为?”李修远仍旧笑盈盈的看着他。
“因为陛下已经成竹在胸。”余忠生指着地图上一条色彩鲜艳的红色线条很肯定的说道,言语之中,隐隐含着几分钦佩之意。
这条红色线条是李修远特意标注的候显即将远航的航海路线,也是李修远经过多次测算,结合各种人为主观和自然外界天气因素等客观条件后才最终决定的航海路线。
历史上的郑和航海都是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这是因为郑和是想要借助洋流航行,顺流航行就度比较快,省时省力。郑和冬季启航经过北印度洋时,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可以顺流航行。夏季,返航时,则正好相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这也可以基本上归纳为是冬天的时候冬季风由6地吹向海洋,此时出海便於航行;夏季的时候夏季风由海洋吹向6地。
但郑和的航行路线有几个相当关键的地方,先是他是在近海航行,因为航海技术虽然在当时很先进,却依旧不足以支撑舰队越洋远航,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除美洲外)并无任何人知道在大海的另一边还有一块不为人知的大6;二,郑和因为基本都是沿着6地在近海航行,通过的是印度洋,而李修远的舰队却是直接横行穿越太平洋。
两者路线不同,技术不同,规模不同,目的不同,所选择的航海路线自然也不同。而且当时郑和下西洋,对前进的路线是一无所知的,而李修远却对这一切可说的上是了若指掌。
这也就决定了,李修远注定要比郑和和明成祖朱棣牛叉。
“果然见识不凡。”李修远赞赏的朝余忠生点点头,食指按在地图的炎黄洲上,用蛊惑的语气询问道,“如何,想要加入这个史无前例的远行舰队吗?”
“回陛下,太祖高皇帝曾定下禁海令,不允许民间任何人出海,草民若加入,恐怕不妥吧。”余忠生沉思片刻之后,略有些迟疑的问道。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皇祖父定下禁海令,那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时迁境移,禁海令暂无存在的必要,朕自然也可将其取消。再者言之,你看看这地图,世界上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国家,都需要经过海路航行才能到达,若是我大明真的永久坚持禁海令,那与外界的交流怎么办?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呢?经济利益呢?民生呢?这些都是关键问题中的关键所在,一旦决策失误,那就是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罪恶。闭关锁国绝非一国中兴之道,朕也绝不允许任何人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若有谁敢妖言惑众,阻碍朕解除禁海令,那就是与国不利,当杀而诛之。国丈可明白朕的决心有多大?”李修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滔滔不绝有条不紊的对余忠生说道。
“陛下智比天高,深谋远虑,字字珠玑,令草民茅塞顿开,实汗颜也。”余忠生听着皇帝的话,立刻明白了皇帝这次是真的想要搞一次大的,肚子里的心思立刻刷刷的转动起来。
既然是商人,那先要计算的就是做这笔生意的利润有多大,需要经历怎样的风险,值不值得,这些都是要先考虑清楚,然后才能最终下定决心是否接受生意。
“不急。此事非同小可,不急于一时,国丈大可在朕与月滢的婚事办完之后再给朕回复。而且关于这件事,朕还需要让你帮忙。”李修远说着忽然神情郑重的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