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四章帝王心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四章帝王心术! (第2/3页)

棣铲除,那到时自己不仅可以洗脱嫌疑,甚至还有可能永享荣华。

    当然了,到了那时候,恐怕自己也将不得不背上一个为了自己一人的荣华富贵而六亲不认冷血无情的骂名吧。唯一的期望便是靠皇帝替自己翻本,在这些骂名出现之前,先给自己奖赏一个为了‘忠君爱国’的大义而灭亲的光辉形象。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的。这个道理便在此间将得到足够的证明。

    “担心什么?你怕燕王怀疑你?”李修远直截了当的反问道。

    “是的,陛下。”徐辉祖微微点头,犹豫了一下道,“燕王性喜猜忌,几乎可说除了臣妹之外,他都不会百分百的相信任何一个人。微臣久在京城,虽与燕王府偶有联系,但微臣毕竟是陛下的臣子,燕王定然不会放心微臣。所以微臣只怕此次北上北平,不仅徒劳无功,甚至有可能一去不复返。”徐辉祖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

    “呵呵,放心吧。”李修远摆摆手,示意徐辉祖大可放心,“燕王此人,朕甚少与他相处,但他的为人朕还是知道的。朕从未奢望过你能获得他十足的信任。”李修远说着,瞥了眼脸色忽然变得有些尴尬的徐辉祖,无声的笑了笑,接着说道,“其实我们应当要学会换位思考。当你在忧虑自己是否能够获得燕王十足信任之时,燕王也在犹豫也对你相信几分。因为你是我大明的魏国公,倘若他能得到你的一臂之力,那么他成功的机会无疑就要大上几分。所以他需要赌,也只能如此放手一搏。赌博永远只有五分的机会能够获胜,只要你向他展示了你自身足够的实力,就必然能获得他一定的信任。”

    “朕也不要求多,只要你能获得他五分的信任,他就必败无疑。”李修远胸有成竹的说道,“朕此次之所以让你带朱高炽前往北平,就是特意让你送个彩头给他。让他明白,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之上,你这个魏国公还是有能力做到他这个燕王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明白吗?”李修远说着,若有深意的深深看了一眼徐辉祖。

    “陛下圣恩,微臣惶恐。”徐辉祖一听这话,心里忽然忍不住打了个机灵,慌忙诚惶诚恐的回答道。别看皇帝方才说话不紧不慢的,好像只是如此随口说说,但皇帝话中提到的‘这京城的一亩三分地上,你这个魏国公还是有能力做到他这个燕王所不能做到的事’这句话,表面看似在赞赏自己,实则是在试探和警告,因为他所能办到的事是皇帝特准的,否则别看他这个魏国公看似名头响亮,一旦违背了圣意,那就连京城的城门都别想走出去了。

    想来皇帝也不是百分百相信自己的吧,担心自己一旦出了京城上了北平,就转投向了朱棣,所以皇帝才会借此机会敲打自己一番。徐辉祖心中默默的想了想,牙齿咬了咬嘴唇道,用肯定的语气说道:“陛下放心,微臣一定会争取获得燕王的那五分信任,绝不辜负陛下的圣明。”

    “那就好。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有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两类事情。而能做的事情里又分为能做得到和做不到两种。在朕以为,只要是自己能做的,首先就要认定自己一定能做得到,否则就永远没有成功的那一天。朕相信,以你的能力,断然不会让朕失望。”李修远如长辈教诲晚辈般对徐辉祖悠悠的说道,“至于你的妹妹,放心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妹妹跟了燕王,就是燕王的人,夫妻同心,即便尔妹真的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朕今日就向你保证,看在你对朕的一片赤胆忠心上,定不会为难她。”

    李修远自是知道徐辉祖心中其实一直担心的并非是他能否获得朱棣的信任,或者是北平一行的计划能否成功,而是他中山王府唯一的妹妹是否能够最终保得平安无事。只不过他绕了这么一大圈子,始终没将这问题提出来,李修远便成*人之美,自行把他心中的顾虑说了出来。

    “多谢陛下成全。微臣定会不遗余力将计划完成的。”徐辉祖得到了皇帝明明白白的保证,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当下感激涕零的说道。

    所谓的计划,就是燕王朱棣妄图将他的两个儿子弄回北平,皇帝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让魏国公徐辉祖带着二子之一的朱高旭回转北平,世子朱高炽则留在北平继续做人质。至于徐辉祖,则将借着到北平的机会,暗中联系驻扎在京城周边各地的军队和北平指挥使,命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北平的燕王府周围随时待命,到时徐辉祖再送上几份有关于京城的情报,然后假意投诚,劝服燕王朱棣造反。同时徐辉祖也身兼重任,暗中查探燕王府的动静,只要燕王一动手,或燕王假借征战北元余孽实则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实力的证据被查到,待命的部队就立刻将整个燕王府上下擒住。

    这一招有一个名头,叫做赶鸭子上架。你不造反,为了杀你,为了借口,我就偏偏要逼得你不得不造反。只要你一沉不住气,乱了分寸,就将注定你失败的结局。

    知道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是怎么死的吗?

    很多人都以为是胡惟庸自己野心太大,妄图造反篡位,接过最后却被一代雄主朱元璋灭了满门。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了维护皇帝的名誉而特意编造出糊弄世人的一个虚假故事罢了。

    以朱元璋的睿智,以胡惟庸这个丞相的能力,无论是两人中的哪一个,朱元璋是绝对知道胡惟庸不可能会造反成功,而胡惟庸则根本连造反的心思都没有。只可惜他遇到了一个时时刻刻愿意为民做主奈何无论任何事情都偏偏喜欢亲力亲为的皇帝,所以他这个总揽朝廷事务的宰相,无疑成了皇帝行事风格的阻碍物,从而也就注定了他悲惨的命运。

    但是胡惟庸没有犯错,即便犯了错,那也只是小错误罢了,根本罪不至死,退一万步说,即使胡惟庸真的触犯法律被判了死罪,最后被朱元璋处死了,说带底那也只是死了一个胡惟庸罢了,后面还会继续冒出无数的张惟庸、李惟庸成为宰相,一样会挡住朱元璋的路。

    所以朱元璋需要一个最简单,也最彻底的办法,逼胡惟庸造反,让他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连带着,朱元璋便可以借着这一件胡惟庸造反的事情大做文章,说丞相这个官职如何如何不好,对国家危害有多么多么打,然后朱元璋便可圣旨一下,轻轻松松的废除掉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朝廷各大衙门事务的宰相。

    所以最后胡惟庸被逼的‘造反’,满门被抄斩了。可怜他一个宰相,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宰相’的厉害名头,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