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六章 计划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六章 计划蓝 (第2/3页)



    若非李修远是皇帝,脑子里又有脑二号协助,放眼大明,恐怕即便有人拥有有这造枪技术,也没办法制造出来。而除了子弹之外,李修远还命人制造了大量的钢珠弹不包含火药的专门用于射击练,如今这把手枪俨然已成为了李修远的专属护身神器。

    至于其余的研究人员则全部投入到可大量量产的枪械研究中去。按照李修远的想法,既然暂时无法在质量上突破技术瓶颈,那就在数量上取得胜利,好歹这两个方面总得有一个实现目标。

    只不过毛瑟枪的研制并不容易,哪怕已经是被李修远简化之后的简易版,所制造出来的毛瑟枪仍然是质量时好时坏,达不到一致。反倒是一个车间的工匠根据李修远的图纸制造出的蜒枪效果不错,虽然每次只能打一。之后就要重新上膛装弹,好在威力不一枪打死一头壮牛压根不在话下,与火侥相比,威力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与能连续射击的优质毛瑟枪相比。却又没什么可比性了。

    于是李修远就让军工厂的工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制造蛙枪,一部分继续研究毛瑟枪的简易版。经过两个月多来的艰苦奋斗,目前大明已经有了五十支烦枪和二十支优质的简易版毛瑟枪,算是相当不俗的成绩。且随着制造工艺的娴熟,以及造枪设备和制造方法的不断改进,每制造成枪成品的枪的时间逐渐缩减,效率则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之后。烦枪和简易版毛瑟枪的数量都会达到一定的程度。

    手柄式手榴弹和地雷由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早已投入量产,目前军工厂的秘密仓库中已经存储了将近一千颗手榴弹和数百枚地雷。唯一遗憾的是它们都是一次性消耗品,一千颗手榴弹看起来貌似数字挺大,其实压根就经不起消耗,尤其是一旦营制特种部队正式建立。这一千颗手榴弹就跟玩儿似得,捣鼓两下就全变成空气了。

    热武器中枪械的研究和制造已渐渐开始走上正轨,紧接着仿制“红夷大炮,的火炮研究制造项目开始被李修远提上了日程。枪械虽然威力不俗,但在攻城战中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李修远把后世的“红夷大炮,给拉了出来。并特意改名为“大明神龙火炮”

    对于已经有了丰富的制造枪械经验的工匠们来说,红夷大炮这种庞然大物显然不在话下。只是要克服红夷大炮上所存在的各种缺点尽管有李修远的指点。他们也好需要逐步摸索和反复试验。毕竟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亲身尝试,他们才能直接明了的了解它,从而更加得心应手。

    接下来李修远准备研制的是蒸汽机和电机。这两个项目李修远并没有尝试过,不清楚难度究竟有多大,但李修远很迫切的想要尝试一下。他相信。一旦这两个,极具哉时代意义的革命性明被成功制造出来。那对于大明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轰炸性影响,用惊天动地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希望是美好的,理想也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李修远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并不对自己的研究抱多大的期望,只要有所尝试,相信终有一天能成功。即便失败也无所谓,因为至少他开了这个,先例,为大明子孙后代开启了一道通往智慧的大门。,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山山叭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二却前财务会议卜。李修远除了重点在女化教育方面莉册炽琰沉闷定下了来年的方针之外,还在国家经济、军事、科技、思想、艺术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决策。

    朱元璋遗留下的大明王朝的财政税收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放大了的农业自然经济管理方式,其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集权下的一元化管理,即一切由皇帝做主,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虽然名义上中央有户部,十三省有清吏司,府、县则是两级衙门。但户部从来都没有成为决策部门。它的作用只相当于皇帝麾下的一个会计中枢,只负责全国的赋税和杂项收入这些收入是早已按既定的方案由各个。基层收入单位划给了全国各个支出单位,并负责分收支双方交接的凭证“勘和,而已,并没有后世各国财政部们的编制管理预算、决算,制定财政税收法规。行使执法权、监督权等。

    事实上而言,户部基本上只掌握每年国家税收的五分之一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太仓。大部分都用来供应宫廷,其余皆截留在地方上。

    比如每年年初由皇帝主持的御前财务会议,就很明确的体现了中央户部并没有所谓的独立管理预算和决算等的权利。李修远虽然早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逐步放权给了户部,但因为其中关系实在太过错综复杂,不仅牵扯到了在京的其他各大衙门,还有全国各省、府、州、县,也有所关联。这些部门围绕着财政这个中心点,像一条注入沼泽的河流。有无数的分叉与汇合。因此户部的问题远不是皇帝自己一人点头便可办到的事情,

    此列,李修远在反思自己这半年来关于财政方面的举措时也现了一个重要的缺漏之处:朱元璋并没有在朝廷或地方建立中间层次的后勤服务机构。

    明初时期,国家的大部分税收基本都是征收实物,但这些实物税收并不是全部上交到国库,而是规定以县级或县级以下里甲为单位,直接运送到各个消耗衙门,如驻军、北方军镇、藩王府等,收入与开支项目相抵就明白注销。于是由此便出现了一个县可能要要给十数个甚至数十个消耗部门运送粮秣而总额却不过数千两的现象生。

    朱元璋之所以会这么做,很可能是以为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防止官员盘录,没想到结果却是本末到置,一度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水6运输网,纳税人肩挑车载马驮”流不息的奔走于途,如此这般。不仅耗费了大量劳力,而且运输费用极高。甚至高过实物价值,造成的损失更大。

    所以李修远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国家财政的预算、决算,制定财政税收法规,行使执法权、监督权等下放回给户部,并在户部之下的各省清吏司再建立一个统筹调度的中间部门,专门负责地方上赋税的统一分配和调拨。

    可能的话,李修远还打算将全国的税收先统一收回国库,然后通过户部的预算,再统一调配到全国各个支出衙门。只是限于交通技术方面的落后和朱元璋时期既定的固有赋税政策。要将此项改革政策真正的贯彻实施下去,难度极大,即便朝廷中央通过了提案,贯彻到地方上时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天折。

    不过即使现实是如此,这个问题依然列入了李修远将在建文元年重点关注和改革的重点。此外关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