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3/3页)
如黄子澄说:“周、齐、湘、代氓诸王,在先帝时,尚;,削之有欲问罪,骨井互,燕之母弟,剪燕手足也?。看似他的意见不无道理。但是这无疑是打草惊蛇,让诸藩人人自危。但是这个意见居然得到了最高当局的肯。可见建文帝是没有看出黄子澄的意见只是书生意气而已。同时,在朝的卓敬认为:“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小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卓敬的核心在于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先以迁徙的办法消祸乱于无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与后来永乐帝处理宁王的方法不谋而合。可见卓敬的办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是建文帝却没有采纳。后来永乐帝也承认“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可见,建文帝在决策和用人方面与永乐帝相比都是略逊一筹。除此之外,建文帝在朝缺乏强有力支持及其不善于知人这一点在最后关头体现的十分明显,“建文四年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后关头。他缺乏忠心耿耿的大臣,而且这时他竟然用诸王和徒有其表的贵胄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但却甚是无能。去守城,可见其不善知人的一面。而永乐帝在长期的征战中也培养出自已一套非常完备的文武班子,“黑衣宰相”姚广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所以。最终用人的失败,也使得建文帝从削藩到反击燕王都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丢掉了皇帝的宝座。
总之,纵观建文、永乐两代皇帝的削藩过程,我们不难现。在中国古代社会“法、术、势”这三者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的政治手腕才能实现,所以,如何运用好“法小术、势。?如何选准时机,用对方法。托付得人?这对中国的古代执政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白莲教作为一种宗教概念,包括的内容很广。可以说它是一千多年来,生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种“异端左道邪教的总括,是佛教、道教以外的重要的民间宗教。反映的是中国下层社会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斗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白莲教教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互相斗争的势力,叫做明暗两宗。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将最终战胜黑暗。这就是所谓“青阳小红阳小白阳的“三际
教徒们侍奉“无生老母”信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八字真言。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这咋,天界便是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先后派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下界。他们分别在不同时期内统治人类世界。
青阳时期是由燃灯佛统治的初际阶段。那时还没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聪明智慧,暗系呆痴愚蠢。
红阳时期是由释迦牟尼佛统治的中际阶段,那时黑暗势力占上风,压制了光明的势力,形成“大患。”这就是所谓“恐怖大劫”的来临,这时弥勒佛就要降生了。经过双方的决斗。最后光明驱走了黑暗。
白阳时期是由弥勒佛统治着的后际阶段。明暗各复本个,明归大明,暗归极暗。
初际明暗对立。是过去。中际明暗斗争,是现在。后际明暗各复本位。是未来?教们宣传。人们如果信奉白莲教,就可以在弥勒佛的庇估下,在大劫之年化险为夷小进入云城。免遭劫难。待彻底摧毁旧制度。破坏旧秩序后,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时人们就可以过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了。
白莲教认为现阶段即中际,虽然黑暗势力占优势。但弥勒佛最后一定会降生,光明最后一定会战胜黑暗。它主张打破现状,鼓励人斗争。这一点吸引了大量贫苦百姓,使他们得到启和鼓舞。加上教们平日的传授经文、符咒、拳术、静坐以及用气功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饭依,借师徒关系建立纵横联系。
白莲教的势办的绝不可小觑的,虽然尚不足以与一个帝国对抗。却可以慢慢撼动一个国家的根基。
如何处理与白莲教之间的关系,俨然已成为了李修远时下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至于郡王朱高煦。李修远在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已大体掌握了部分资料,只要再亲自前往一探究竟。查明真相,李修远相信自己必能成功想出一个很好的应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