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2/3页)

得好玩起来。

    苏轼曾撰文《晃错论》,在其中他曾指出关于削藩需要注意的三介,问题:时机、手段、用人。那么我想卫一;出。简要说说明朝建文帝和永乐帝前后削藩切果

    时机的判定。我们大家都知道,建文帝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洪武帝朱元璋的皇孙。在他登基称帝之时,放眼大明的江山,真是“群叔环立”窥伺神器者绝不在少数。而建文长于深宫,又没有丰富的治国治军的经验,亲信的像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大都是“不经用事”不堪谋国之用。这样来看,建文上台后。他虽然认识到,诸王为乱,燕王为,周王以下为其翼。但是立刻清除诸王绝不是最佳的时机,应当在巩固帝个,广结人心,礼重当路诸公,明宣之以君亲之义。暗备兵以防四方不测。分化瓦解诸王,待之以时日,再徐图削藩。那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诸王是否给了建文这样的一个机会呢?我个人认为,是存在这样的时机的。先,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小所以他的登基不是名不正言不顺。从大义名分的角度来说,暂时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八王之乱”中。各藩王可以肆意起兵,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各路藩王都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名分这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十分重要其次,就是建文帝当时登基日浅,还不存在各种失德的行为,所以,没有给与诸藩以口实。第三,诸藩串联勾结还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毕竟是谋反的大事,不可能振臂一呼,四方归心。

    燕王起兵后也是胜胜败败,不会是一帆风顺,所以立即起兵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宁王、安化王反叛。当时他是有借口的,但即使如此也最终不免于覆亡,可见,在风险成本这么高的前提下,各藩不会贸然起兵。洪武帝的余威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建文帝却在登基之后,立即着手削藩。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建文帝登基,秋八月,废周王为庶人。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惧罪自杀。齐王、代王被废。六月,氓王被废。秋七月燕王起兵。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燕王不管他是否有谋反的想法,但是在新皇帝这么凌厉的攻势下,他被逼反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再看朱林削藩,他在登基之后,也非常明白,自己既然可以起兵“靖难。”那么理论上任何一个藩王都是有这个权力的,所以,他所面临的削藩任务就更加棘手。但是,他在时机的选择上没有像建文帝那样。操之过急,而是将巩固自己在南京的政治地位放在了位,他大肆诛杀异己,明了“瓜蔓抄的残酷审查方式,死于这场**的人不计其数。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被废的藩王却得到了恢复,得到优容。显然。朱林没有把削藩当作最要的政治任务。他选择了在巩固自己之后,再行削藩的时机,这也为他日后削藩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手段的运用。削藩与灭藩,其实这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看看成功的削藩,刘邦曾经反复用兵,削掉各异姓王,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国力。而汉文帝的机杖却能安抚吴王的反叛之心,为朝廷争取宝贵的时间。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也将藩国的危害消解于无形。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也可以看作是解决藩国拥兵的一个方法?所以,削藩并不是一定要去消灭藩,而是要解决诸藩对中央的威胁,通过改封小迁徙、征召、推恩等多种手段,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而建文帝则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特别是在他根基尚浅的情况下,用这种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而朱猪则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手段。如宁王原封大宁,因助燕王“靖难有功,当初朱猪曾有“事成中分天下”的许诺,但此时却矢口不提,宁王请改封苏州或抚州,均遭拒绝,最后改封南昌。齐王复位后仍然骄纵不法,朱林没有立即废黜而是多次下诏教警告。至永乐四年才废黜了这一藩王。此外,谷王也是凶暴之徒,意图不轨,还妄图勾结蜀王,结果被蜀王告,这时朱林采取了诸王议罪的做法,让诸王去给他定罪,这样既不至于留下恶名,又可以警示诸王。一举两得。诸王以为谷王当诛,而永乐帝仍然不开杀界,仅仅是废黜小周王和改封后的宁王都被人参劾。而永乐帝也是采取警告和征召入朝讯问教诲的方式,使得周王、宁王都远离了政治,至于代王小峭王、辽王等干犯纲纪,也仅仅是削去护卫。切断他们与军事力量的联系而已。在怀柔与强硬的两方面手段下,诸王终于被驯服,永乐帝也坐稳了他自己的江山己3人才的选择。建文帝在整个削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但是,他们的意见是否可取。建文帝却没有深思熟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