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朱棣两子奉父命进京奔丧(一) (第3/3页)
祖在惊讶之后,脑中急转,很快便想到了他们此次进京的借口。也只有这个借口,他们才能名正言顺的进京。
“朕还未召见他们。”李修远双目微眯,仔细观察着徐辉祖的一举一动。见他神色有些不安,便知徐辉祖已大抵猜中自己此次召他前来的目的,于是温和一笑道,“不知徐爱卿有何想法?”
“微臣……微臣……”皇帝态度不明,却如此问,徐辉祖不禁有些失了方寸,支支吾吾的不知该怎么回答。当年胡惟庸与蓝玉的叛逆案,朱元璋就整整杀了数万人,可谓伏尸千里,血流成河,国人无不胆战心惊。若是今次燕王朱棣也要谋反,那自己和整个家族很可能也都会牵连其中,徐辉祖心中不免有些惊慌失措。
“朕赦你无罪,但说无妨。”对于徐辉祖的忐忑,李修远自然明白,因此用手指轻轻敲着桌案,别有深意的说道,“令尊忠孝节义,赤心报国,为我大明楷模,徐爱卿当如斯也。今日东暖阁,你我君臣一席,无可不言,言无不尽。无论对错,朕都赦你无罪。但若有隐瞒,你当知该如何自处。”
“谢陛下隆恩,微臣谨遵圣意,绝不敢有所隐瞒。”徐辉祖得了皇帝的暗示,心下大宽,又恢复了先前的从容不迫,但燕王怎么说都是皇帝的叔叔,徐氏一族虽与皇室是亲家,终究属于外戚,不管燕王是否真的要造反,起码这谋逆造反之名,绝不该由自己嘴巴里说出来,祸从口出的道理,徐辉祖清楚的很,因此在心中斟酌一番后,才开口说道。
“太祖高皇帝驾崩,遗嘱诸藩王不得进京吊唁,今燕王令二子进京奔丧,恪守君臣孝义之道,当为天下人之楷模。微臣以为,陛下可下旨宣召各地藩王世子皆进京奔丧,以示天子家门之忠孝,亦可彰显陛下万天之仁。”
“此外,臣虽久居京城,但也偶赴北平看望臣妹及外孙,对二外孙高炽与高煦悉知甚深。世子(只有藩王的长子方可称为世子,需要皇帝册封)高炽生性沉稳,喜好读书,然北平终属边境,教学有所限;郡王高煦不喜读书,言行放荡,且醉心骑射嬉戏,性格凶悍,恐有失国体。燕王、宁王等各藩王奉守九边,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恐无法悉心教导诸王子。微臣陋见,陛下当循太祖之制,召诸王子至京师学习,授以孔孟之学及礼仪之道,宽解诸王后顾之忧,以慰诸王之心。此臣一家之言,愿陛下察之。”
徐辉祖一边整理脑子里的思路,一边挑拣着合适的字眼,滔滔不绝的说道,然后便一言不,小心翼翼的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听完徐辉祖的话后,李修远不得不在心中感叹一声,这家伙真是狡猾的可以。虽然自己已跟他说过知无不言,均赦其无罪,但徐辉祖即使贵为国公,终属臣子之列。所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之前,臣子心中自然都会有万般顾忌,唯恐一言不慎,便招来祸端。
不过徐辉祖虽然只字不提燕王可能造反之事,并还连连称赞了燕王几句,但实际上他已隐晦表明了自己对燕王此次派王子进京的看法,而且他所提出的‘陋见’在李修远看来根本就不陋,甚至说是妙计也不为过:皇帝先诏告天下褒奖燕王及其余诸王奉守九边之功,然后以诸藩王鞠躬尽瘁守卫边疆而无法悉心教导诸王子为由,把各地藩王的王子全部聚集到京师来,使自己能够堂而皇之的将他们当作控制诸藩王的人质。
如此一来,燕王猜忌之心应该会减少不少,即便还有猜忌,但因皇帝一视同仁,他就算是想找借口都找不到,更不敢轻举妄动。
“此议甚佳,正合朕意。”李修远似笑非笑的看着徐辉祖,意味深长的说道,“徐爱卿赤胆忠心,当为满朝文武之楷模。”
皇帝终于有了定论,心脏一直提着嗓子眼的徐辉祖终于长长的松了口气,借着跪地谢恩的机会,偷偷拭去额上的汗珠,同时亦现,不知何时,自己前胸后背竟皆已被汗水浸透。
伴君如伴虎啊!徐辉祖心中苦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