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给官员们加俸 (第2/3页)
于前而面不改色,此刻却均不自觉的感到自己想要在目光如炬天威日隆的皇帝面前保持泰然自若之色实在有点难。
盖因明朝俸禄虽然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低的,但实际上也不算很低了。太祖高皇帝昔年制定官员俸禄时就已明文注明这些俸禄是足以满足各级官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事实上这些年俸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的确是足够了的。
奈何在场的哪一位官员不是拖家带口,上有老母,下有妻儿,以及暖床的小妾,还有丫鬟、仆役,基本上都是十几二十几口人,若单单只是靠着朝廷的那点只够四五个人消费一年的俸禄,他们早就饿死了。因此在官场中自有一套众人皆知却又缄默不语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所谓的灰色收入:常例。
常例,是百姓们在缴税的时候,按照2%左右的比例奉献给各级官员的,然后再通过相互拜访,以“礼物”的形势,进一步渗透到那些不直接参与地方管理,不能直接跟“常例”沾上边的官员们。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惩戒使大部分官员不敢过份收取,而且明初时期的士林清流们还是极有骨气的,他们读着四书五经,脑子里充斥着君子立于天地、忠君爱国等等的儒家思想,因此有的即使是收取了极小的份额贴补家用,大部分士林们还得在心里暗自问责自己,远不像中晚明时期的士大夫们那般收取了灰色收入却仍心安理得。
或者可以换另一句话说,明初朝廷官员收取这些实物灰色收入,其实大部分都是被逼无奈的。因为朱元璋虽然给这些官员制定了俸禄,但实际上却往往有一部分俸禄是用大明宝钞来代替这算的。而这大明宝钞纸质较差,难以耐久,且这些纸币没有任何金银铜来做储备,只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购买力自然也就相当低,一张面值一贯的大明宝钞,在市场上流通时,常常当作25o文甚至更低价格来计算,由此可想而知明初官员的生活若想过的体面一些,几乎是没什么可能的。
不过大部分清廉的官员们虽然是迫于无奈才收取极少份额的灰色收入,但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们却会因此而常常自责。是以皇帝一问到俸禄这个问题,众人的脸色便变得有些不自在。
当众人正在犹豫要不要向皇帝坦白时,户部尚书王钝早已神情尴尬脸色羞红的低垂着脑袋,试图躲避开皇帝的目光。当然,他知道自己这么做纯粹是掩耳盗铃的行为,但他下意识里就这么做了。
王钝作为捏着天下最大金库的掌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