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赋役之宽而有制 (第2/3页)
有多大。
“如此,恐有不妥啊。”王叔英脸上带着几分忧虑之色。
“哦?王爱卿不妨说说。”李修远本是在考虑卓敬的意见,见王叔英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由好奇的问道。
“赋役不均,自汉唐伊始,便已有之。古语云,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世之官吏乎。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绵绵不绝。卓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连坐之法有违人和,不宜行之。况且皇太祖昔年早有定制,除专人督责钱粮、差役、公务外,亦有年高德望者参议地方政事,评判是非曲直。此法不可谓不善,执法不可谓不严,然弊病依存。微臣愚见,我朝尚有诸多荒芜之地,大可遣使专人着无地或少地之贫民登记著册,尔后徙之,由朝廷赐钞备农具,言定五年之内不起科。若遇洪涝灾荒之年,则赋役免之。”
“此为臣愚见之一。正所谓富国之本,在于农桑,田野辟,则农桑兴。陛下可继太祖高皇帝之志,在全国大兴农桑,以陛下所著《天工开物》教化于民,一改旧日落后之技术,使贫者有地耕,有地者渐富,假以时日,则赋役之数不成问题,大明盛世亦不远矣。此微臣愚见二。微臣陋见,愿陛下察之。”王叔英不急不慢的说完,下意识的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然后目光望着皇帝,似是想要看看皇帝对自己的提议是什么看法。
“王爱卿所言甚是有理。”李修远颔道。迁徙贫民流民的措施,李修远是早就想到了的,因为在朱元璋在位期间迁徙参加垦荒人数有数字可稽的移民达到168余万人,而根据实际情况,李修远认为其移民之数应当在3oo万左右。但即使移民之数如此之多,整个大明朝境内如今仍有诸多地区仍处于荒芜。其中尤以河南、两广以及贵州、北平为甚。
至于兴农桑,李修远认为这点也可行,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四民之中,惟农最苦。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