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八章 历史难题之赋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八章 历史难题之赋役 (第2/3页)

报少,千方百计的想要隐瞒真实情况。

    四、明朝官员俸禄之低众所周知,其导致了官吏贪墨屡禁不绝,虽经朱元璋不遗余力的打击,但贪官怎会杀的干净?因此赋役的经办者往往利用机会从中通图作弊,贪污勒索,甚至官绅勾结。

    以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及土豪的深恶痛绝的程度和残酷的杀戮尚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见,赋役不仅是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生命攸关的最敏感问题,而且其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庞杂,完全出普通人想象。

    李修远虽然知道后世有明朝中叶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以及康熙与雍正年间的‘地丁合一’等众多赋役方法,但他在仔细研究过当前明朝的具体情况后现,不管是‘一条鞭法’还是‘地丁合一’之法,都不适合当前明朝的社会状况。

    朱元璋费时二十年才制定出来的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赋役法是有其必然性的,也是符合当前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求的。

    只是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加上赋役之法难免存在的弊病,使洪武中晚期已开始有了小规模的土地兼并现象,并导致少田或无田的贫农不得不四处流窜以逃避赋役。这是造成户部多年来始终无法完整对全国人口进行普查的最主要原因。

    说到赋役,就必须提到赋税。在嘉靖初年实行一条鞭法之前,纵观中国千年历史,所有的赋税都是以实物为税的。明初时期,赋税承袭前朝旧制,征收实物,夏税交麦,秋粮纳米,即实物地租。

    但由于各地的土质、环境、气候诸因素相差甚远,种植的作物各有所别,所以会常常生农民所产之物非朝廷所需的现象生,而强其所无。如北方产麦,南方多种稻,而有的地方则种麦种稻都不合适。这样一来,就导致朱元璋对赋税做了第一次改革。

    折色出现了。所谓的折色是相对而言的,朱元璋将原本用来赋税的米麦称为本色,而把其它可以替代米麦的实物称为折色,折色包括布、绢、棉花、金、银等物。

    税粮折色自然是有利有弊,它的弊病在于:诸方赋入折银,使仓粮之积减少,一旦生饥荒,兵民苦于无食,不利于社会秩序安定;有些地方农民得银甚难,为了缴纳税粮,必临时辗转易换,受中间剥削;粮谷贵贱无时,米银折例混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