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武举定制 (第3/3页)
有何事要奏啊?”李修远继续问道。
“启奏陛下。武举恩科一事已定,则需择日设置武学,并择选有才之人以教诸生。只不知陛下欲将武学辖从于国子监,亦或是独立设学?”其实茹瑺之前说的有事上奏奏的就是郑其林要说的,但如今被郑其林抢先了一步,武举恩科也已经确定,他就变成无事可奏了。可现在皇帝开口问话了,他总不能照实说吧。还好他在脑袋里转了一圈后,立刻有了新的提案出来。
茹瑺虽然随机应变的解决了自己的处境,却瞒不过满朝文武的心思,谁都知道他本该先于郑其林上奏的,但他此刻上奏的事却是在郑其林的武举恩科定论之后,很显然他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皇帝责罚而临时给自己找的借口。因此众人便都一边考虑茹瑺所言之事,一边在心中暗自窃笑。
茹瑺也是涵养功夫了得之人,虽明知自己有掩耳盗铃之嫌,却仍然一本正经面不改色的跪于丹陛之下,对众人的悄声议论置若罔闻。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至于武学,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始于北宋庆历三年(1o43)五月。由此,武举制度正式完善。奈何事与愿违,武学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于是,中国(或许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武学只存在了9o余天,就被迫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其后虽在王安石变法时曾被要求复立,但久而久之之后,武学再度废止。到了朱元璋的洪武时期,连武举都尚未正式成文成制,更别说是武学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朱元璋一向重武,连朝廷里也是武官品秩高于文官,因此此时的大明民间尚武之风比中晚明时期要盛行的多,一旦当今天子重新设立武举和武学,那么就极有可能改变未来重文轻武的现象生。
武举一旦确定了制度,就代表着武将的势力必将有所增强。士林清流的文官们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够把武举和武学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此一来便等于多了一个压制武官的筹码。
而武官们如今是稀里糊涂的同意了武举,文官们因为品秩提高,与武官们势均力敌,若武举和武学再落入他人之手,他们哪还有出头之日,恐怕以后在朝堂之上就更没有言权了。因此他们绝不会允许这种不利局面生。
于是,关于武举和武学的归属问题,文武百官们又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