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开武举恩科,选将帅之才 (第2/3页)
于京师设置武学,凡民间有志之士,经核查检验合格者,皆可入学,习的三月满,则可参举。令兵部主管武举,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朕亲自督之。此武举‘恩科’之后,定其制,三年一科,省、府、州、县,开科应试,令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以报国恩。”
朱元璋虽历来重武轻文,但军户地位却普遍低下,必然使得当兵的人意愿不高。兵、将无出路,便是造成宋、明、清三朝逃兵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所谓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修远要想让天下人改变对武人的看法,就必须要改变武人的地位,而要改变武人的地位,则先要给社会民众画一副美好的未来憧憬图,让他们得到部分实质的利益,而改变其地位和户籍,无疑能大力激他们习武参武的动力。
至于武举考核的内容,李修远斟酌了一遍又一遍,才最终确定。火药及其他火器的使用,以及李修远将来在军事与兵器的大力改革,必将使热兵器取代冷兵器,成为战场上的主角。李修远来自后世,自是知道热兵器在未来战场上所能起到的作用。
虽然自己的武举恩科举行的有些过于仓促,而且现在火器还未大面积普及,民间能接触并使用火器的人不多,而且营地、地雷、火药、战车等,对于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来说,难度更是要大上许多,甚至于李修远可以预见,自己此次武举恩科,可能根本就网罗不到这样的人才。但李修远明白,自己要先把规矩定下来,这样才能给参加武举之人一个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而兵法、天文、地理对于行军打战部署整个战争计划的统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上有名的‘火烧赤壁’与‘草船借箭’便深刻的体现了这点。
事实上可以说,李修远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重置历史上简单的武举,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建立军事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制度。
当然,与此同时李修远也必须要预防一旦武人地位得到提高后,对国家安全所产生的威胁,如武将拥兵自重导致封建割据势力的产生,甚至是造反内乱等。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此举大为不妥啊。”王叔英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好旨后,看着圣旨上的内容,踌躇半晌,神色迟疑的说道。
李修远听到王叔英的话,转过头,目光上下扫了他一眼,却不说话,只是就这么一语不的盯着他。
王叔英年四十有余,与方孝孺是至交好友,且对建文帝朱允炆忠心不二。
他与方孝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王叔英的思想比较开明,注重实际,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的文章多讲道德修养,其论纲常仁义,源于汉儒,但比较通达切近。如果说方孝孺是迂而不腐,那他就是更不会迂执。
在朱允炆刚即位皇帝时,他曾献过《资治八策》,其中的内容虽然总的来说并未脱离儒家的传统思想,有些观点比较片面保守,如对工商业的歧视和排挤,但也有不少观点比较深刻,并能针对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关于‘富’、‘庶’、‘教’的论述,提出从经济的角度去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等等。
他在《送孙生序》谈到君臣关系时,从现实的利益和人之常情出,劝说读书人忠君报国,比空谈纲常伦理更为入情入理。又如在《与方正学书》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