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五十一章 开武举恩科,选将帅之才 (第1/3页)
开‘武举’恩科,选智勇将帅之才。
这就是李修远目前想到的最快解决自己有兵无将的方法。
武举制度始创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完善于宋朝,元朝废止,兴盛于明清,尤其是满清时期,但随着满清的衰弱,武举制度也随之衰弱,直至灭亡。
在宋朝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一说,直到宋神宗时期,才真正有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武状元’。
明初时期,朱元璋在灭了元朝之后,虽有恢复过武举,却没有形成制度,直到成化年间,才终于正式确定了武举制度。
遗憾的是,历朝历代以来,武举皆不受重视,时而被废,时而恢复,且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最让李修远为难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明朝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小部分由行伍逐步提拔,尤其是军户籍等制度的制定,使的武举出身的地位必然无法与世袭或行伍出身的武将相提并论。
二是,历朝历代以来,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材越来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虽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出能文能武的文武全才,可谓是科举制度的一大弊端。
三是,‘武举’的考核内容到底该以什么为主。
对于李修远而言,无论是有智无勇之才,还是有勇无谋之人,两者都不是他所期待的。因此,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就成了李修远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明代的户口分为军、民、灶、匠四大类,其中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其社会地位基本相同。而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
这些户口基本都是属于世袭制,如列入军户的人,不但本人终身为兵,而且子孙后代都有服军役的义务,不准改业,甚至婚嫁也限制在同类户籍中进行。这样的户籍制度虽然使国家秩序和社会治安得以比较稳定,却大大制约了人才的流动与展,也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展。
李修远要想改变这种户籍制度,就等于是违背朱元璋的祖制,承受的压力不小。而且李修远暂时也不敢保证一旦自己对这种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是否会造成对整个封建王朝统治系统的冲击,至少他可以预见,在短期内,必然会使社会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时期。
只是在经过长久考虑后,李修远认为,这种混乱是值得的,每一种制度都需要有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制度的改变,必然更能适应历史的展规律。
而此次‘武举’恩科的举行,可说是李修远在替自己招收武将网罗人才的同时,对户籍制度进行一个尝试性的试点改革,一旦确定可行,便可以将次方法推而广之。
“拟旨。”李修远坐在乾清宫正殿上,深呼吸了一口气,对一旁早已备好圣旨的翰林院编撰王叔英说道。
“朕闻武之道凭经纬而开国,春秋之功,借生杀而成岁。故朕兹欲上稽古制而求天下贤,特旨‘武举’恩科,着天下秀士及智勇之人,但凡无不良劣迹身家清白年龄不足六十者,不分户籍,不分贵贱,皆可参加武举,其科目等第各有出身,并特许更改户籍,授以官职。时允许文武生员交叉考试,武科可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亦可改考武科进士。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
“令礼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