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五章 一道圣旨引发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四十五章 一道圣旨引发的 (第1/3页)

    在兵部府衙中,兵部尚书茹瑺手里捧着的是刚刚从翰林院那边下来的圣旨,他仔仔细细的将圣旨的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眼睛里看到的。

    茹瑺,字良玉,号恕庵,明湖广衡山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枣山村)人,今年恰好四十,面骨深峻,身长八尺,伟貌修髯。自幼少怀大志,聪颖好学,居官谨慎,谦和有容。

    朱元璋在世时常常称赞他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铁券丹书给他,同时还蠲免其田塘园林赋税,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圣恩浩荡,宠爱有加。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在燕王朱棣“靖难”的军队攻破南京后,偏偏就是这个被朱元璋称为贤人君子的家伙第一个极力劝说燕王即帝位。

    真不知道该说他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呢;还是该说他忘恩负义不忠不孝。

    “方大人,这真是陛下亲自拟定的?”茹瑺紧皱着眉头,两只眼睛在深陷的眼眶里不停直骨碌打转,有些不敢置信的转头对站在一旁送圣旨来的刚刚晋升为翰林侍讲的方孝孺说道。

    “茹大人,方某刚刚拿到陛下拟定的圣旨初稿时,心中的惊讶可不比你少啊。”方孝孺对茹瑺会有如此奇怪的反应似是早在意料之中,听到他的疑问便一脸苦笑着说道。

    “这些是句读?”茹瑺伸手指着圣旨中那些奇怪的符号问道。

    其实不怪茹瑺会这么问,因为明朝虽然已经有了标点符号的使用,但都非常原始非常简单。句读是符号的另一种称呼: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往往都是出现在刻本之中,要么通篇都是读(逗)号,要么通篇都是句号。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逗)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

    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正式一点的官文之类的行文,一般还是没有的。至于奏本和圣旨如此正规的行文,那是绝不可能会有句读出现的。

    因此除了比较资深的文人外,鲜少有人会知道句读的存在和使用。

    “是的。方某与翰林院其余几位大人都仔细研究过了,确实是句读。只是陛下所使用的句读中有许多是我等从未见过的,历朝历代以来也从无记载。但方某按照陛下所撰写的句读试读了几遍,现陛下使用句读之处甚是奇妙。你看。”方孝孺伸手指着圣旨上的标点符号示意茹瑺仔细观察。

    “每当句意义足时,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按照如此划分,你再细细读诵一遍,当知其中奥妙所在。”

    方孝孺神采奕奕滔滔不绝的将圣旨上所出现的标点符号都一一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了一遍,看他眼放精光手指直颤,显然心情极为激动。刑部里的其余几位侍郎和郎中们见方孝孺神神秘秘又一脸兴奋的模样,都不由被勾起了好奇心,情不自禁的聚集到方孝孺和茹瑺背后。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斯如今,朕初登大宝,夙夜袛惧,不敢忘民,凡事有益于天下者,无所不用其心。固虽天下安定,旦有天灾**,则百姓遭殃,万民流离失所。朕心痛矣!然**可免,天灾难避……”

    茹瑺按照方孝孺的解说再次将圣旨轻声读了一遍。开始时有些不习惯,读的不大利索。但读着读着,大家便现茹瑺阅读的度变得越来越快,好似圣旨中的内容他都早已熟记于心一般。

    “妙,妙,实在是妙不可言啊。”茹瑺念毕,右手猛然一拍桌案,一脸不可思议之色的大笑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