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四章 肩挑河山,头顶大明万千子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四十四章 肩挑河山,头顶大明万千子民 (第1/3页)

    ps:求点票票和收藏以及打赏,不需要多,哪怕是一张票票、一个收藏或者是一百起点币,御笔就心满意足了。

    *********************

    东暖阁内冬暖夏凉,李修远正站在龙案前墨笔挥毫。

    他在抄录自己从脑二号中所查询到各种资料,尤以社会民生、科技以及军事相关方面的为主要内容。

    元末明初,战乱四起,社会展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更是民不聊生。明朝建国后,虽经过朱元璋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国家已大为安定,社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展,但总的来说,全国各地依然存在着要么流民多,要么荒地多的现象,以致于总有许多劳苦百姓无法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李修远在脑二号数据库中,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让脑二号把这些即将生水旱灾的地区和灾害爆的大致时间的资料都系统整理了一份,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笔一一记录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如何应对夏天的水旱灾害以及次生、衍生灾害等,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难题。

    而尤为可怕的一点是古人对灾害的认识。在他们眼中,“天命”就是中国人对天气及自然灾害原因的唯一解释。

    由于封建时代的皇帝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常常自诩‘受命于天’,因此愚钝的百姓们便认为,世间万物均由天子掌控,而天子又受天神管辖,所以每当有各种灾害及天文现象生时,均被认为是由人间统治者的行为引起的,受天神控制。

    因此,在皇权统治的封建时代,一旦出现灾害,皇帝就必须先要自责和检讨,并且采取“德行”消除上天的责怪,即所谓的“弭灾”。“弭灾”包括自谴、避居等等。后来又加上了祭祀天地,祷告神灵之类的。

    而且限于古时的科技和经济的落后,统治阶级应对灾害有消极救济与积极预防两种。消极救济又有临灾治标、灾后补救两种。临灾治标分为赈济、调粟、养恤、除害等。灾后补救则包括安辑、放贷、节约等等。安辑是指安顿流民,蠲缓即缓赋,放贷用于复业,节约用以度困。积极救济论的主要内容是包括重农、仓储在内的“改良社会条件”和包括水利、林垦在内的“改良自然条件”等。

    洪武时期,朱元璋由于自身的出身,对天灾尤为重视,是以大力兴修水利,鼓励流民开垦荒地;遇到灾害时,为了防止救灾时官员克扣粮食,还特意规定将每个灾民的姓名和应得到的口粮张贴在公共场合,还要求上级官员“出其不意”下行查验。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自然灾害对百姓与国家的影响,但却很难更深程度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这科技落后的时代,统治者们更多时候采用的是灾后救治,而无法做到灾前预防。

    对于这点,李修远暂时也莫可奈何,毕竟科技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展起来的。更何况即使科技达到了水平,他也未必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至少,在宋、明时期由于亚洲季风的大规模减退,导致了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农作物减产等完全出人力范围内的自然因素问题,他就只有干瞪眼的份。

    事到如今,他唯有利用自己的先见之明让这些众灾害地区先做好预防,尽量把灾害的危害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只是让李修远大为头痛的是很多适合后世防灾防害的手段在这个时代根本无法使用,再加上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尤其是天高皇帝远的边远地区,下级官员们为了自身政绩往往隐瞒不报蒙蔽天听,以致于灾后无法及时解决百姓救济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啊。”李修远停下手中的毛笔,面色凝重的暗叹一口气。背负着双手,踱步至窗前,透过雕花的窗格,望着窗外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重重宫殿,怔怔失神了许久。

    “来人。”李修远对着房门外轻唤了一声。

    “奴婢在。”进来的是吴亮。

    吴亮见皇帝脸色不大好,心下不由有些戚然,打从今天早上开始到现在,他就没见皇帝脸上出现过一丁点笑容,而且眉头比以前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