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削藩之争(一) (第2/3页)
朱元璋再多活几年,或许朱棣的问题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而不必等到朱允炆登基后再来烦恼。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自诩一生英明神武,当年更是跟自己的大儿子朱标说,我要把一根全是刺的棍子打磨的干干净净的再交到你的手上。朱元璋嘴里是这么说,他实际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后来把满朝文武中全部能威胁到自己子孙皇位的功臣们几乎全部屠戮殆尽,同时还把自己的其他儿子全部封了亲王,让他们镇守戍边,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朱家皇权的统治。这时,朱元璋以为自己设计的非常完美,他可以放心的去了。
直到临死之时,朱元璋才突然现,自己虽然把那根棍子上的刺都除的干干净净了,却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在那根棍子上钉下了一枚比刺更可怕的大大的钉子。只是他就要死了,再没力气和时间亲自把那枚钉子除掉,于是他期望着自己的皇孙朱允炆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拔掉这枚钉子。
当初朱元璋说要分封亲王之时,就有都察院的一名御史冒死进谏,说绝不可分封亲王,否则必造成西汉时的‘七王之乱’,朱元璋当时一刀直接咔嚓下去,就把那御史给送上了西天。
后来明初能臣卓敬上书,指出了分封诸王将带来的弊病,而到山西任职平遥儒学训导的叶伯巨则更加明确的说:‘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结果卓敬幸运的活了下来,叶伯巨却被朱元璋以离间骨肉最给下狱处死。此后再没人敢向皇帝谏言。
靖难之役的爆,叶伯巨的的远见均一一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只可惜已经晚矣。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燕王的实力越来越强,尤其是秦王、晋王都死了之后,朱元璋才猛然醒悟自己犯下了大错。而对此洞若观火的几位大臣们也同时感觉到了来自燕王朱棣对新皇建文帝皇位的巨大威胁。
如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及陈迪等人才会在李修远当皇帝前,三番两次进宫与皇帝密商削藩之事。
削藩之事非同小可,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否则一旦引起燕王警惕,必将造成藩王造反,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