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能素手发科 武能舍身临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文能素手发科 武能舍身临阵 (第3/3页)

后世几千年。至于军备武功,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善人来领导,只要七年之间,就可以保家卫国了。“即戎”,把军事上的国防建设做好,可以用兵应敌。但要有上面的重点――善人。善人并不只是做做好事,拿点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济的善人。这个善的意义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学问、才能。这样的人领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国强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是《子路》的最后一段。这篇第一段,是子路问政。现在把孔子这句话放在《子路》这篇的最后作结论更妙。因为子路的个性比较冲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孔子骂过子路,“暴虎冯河”,只晓得用武力、用军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为政之道。可是在这里的结论,却主张一个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军事。如果不教人民军事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许多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不大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对于国防的战备,他认为非常重要。个人的修养也是如此,随时要准备战斗的精神,但不轻易用兵。

    中国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样,练拳、练刀、练剑的人,要练到最高的武功,不是为了轻易杀害别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卫。这是南先生《论语别裁》里的文章,我认为说的透彻极了――文武兼修,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宗风。儒家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其中射就指格斗类的体育技能,在当时他兼有强身和护国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