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华联合银行的发展 (第2/3页)
共济会已经完全不是帮会这么个概念了一般都把它当作一个抗日救国组织了;最不济的也把他当成经济展和救灾扶贫的组织。所以在城镇有不少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也加入了共济会。会长才弥先生也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会员据说至少有一百几十万人。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展也很快而且投资比原来想的要小得多因为基本上是一些原来的农村的小商小贩们“加盟”进供销社来而不用去加投资。
据说共济会的人到全国好多地方只要到商店用几个ok之类的手势就能联系上当地的共济会。然后核实一下身份很多事情就有人帮忙一切都ok了。
平安联运是全国拥有职工人数最多的企业虽然它本身的利润并不高但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像农村供销社就需要平安联运把货物运上运下。
黄宏林现在根本不干为平安联运开辟运输线路的事了现在是各地方的人主动来找平安联运让他们把运输线通到他们那儿去!当然要求入伙、入股的人也很多。黄宏林就以展共济会为主业了!哪儿还没有共济会组织他就去哪儿。
值得一提的是大华联合银行的展。本来是为了反击东洋人搞乱上海金融的阴谋、挽救一些华资小银行才成立这么一个银行。说财迷当时有私心也不过是为了把从东洋人手里夺回的几千万块钱能更好地用起来。
既然有了这个银行财迷就指示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办个分行利用共济会“商业电报”通讯的利便和国货公司、平安联运的网络进行商业货款转账业务。这样各地经商的人就不必带着现金到处跑而像另一时空一样通过银行结算。开始时以自己的国货公司和农村供销社用这样的方式后来很多别的商人也利用大华联合银行来转账。大华联合银行本来就是股份制的在各地开分行有的就是利用当地的小银行入股其实就算是开个新的营业处投资也不大所以展很快。形成了布点比较多的优势。当时有中央政府背景的“四大银行”在全国也有比较多的点但一下子就被大华联合银行给越了。原因竟然就是他们的“政府背景”。
一些地方军阀对“中央政府”有相当大的戒心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尽力抵制中央政府的影响这样对有中央背景的银行也进行抵制或限制。而且很多商人、百姓对“中央政府”也没有什么信心一会儿蒋中才一会儿粤派的政策也有变化。所以“四大银行”的展在一些地区反而受到压制“中央政府背景”竟然成了他们展的阻力。
而大华联合银行就不一样了是原来上海的一些小银行组成的展到本地时又由原来本地的小银行入股变成的。地方分行用的是本地银行旧人操作上完全是按商业规则来。商业银行嘛最主要是要稳定、有信誉。
而各地的军阀对这种当地人参股、用当地人负责的商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