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八章 去西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八章 去西北 (第3/3页)

。其中三个还是留苏学生。他们还是想为国家民族干事情的有这样的事情他们就涌跃参加了。

    从上海来的共济会干部多半是学生把农场办得有点集体农庄的样子。农庄中也办学校让小孩读书。还办扫盲班让农民在农闲时读书。

    有个学生还提出要办俱乐部!后来他真的组织了一个文艺演出队在各地乡村、农场转着演出。对提高共济会农场的声誉倒是起了一些作用。

    而财迷主要关心生产让农场应地制宜搞水利搞副业。科辉学校学农业的学生派了过去管理生产技术还从南方的浙江、太湖、山东农场调一些技术人员过去。向内蒙草原批量买牛、马又搞作坊制作大车等生产工具。

    财迷办农场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缺水的地方十年九旱。除了挖沟、挖水塘剩下的就要看他带去的小麦种子是不是像说明书上写的这么抗旱了。

    这个时空办农场并不是财迷的创。全国有不少地方之前都有办农场朱庆澜先生也办了。在南方镇江纪振纲办的茅麓农场也很有名。一些农场的人有点乌托邦的理想有想办成国内新农村试点的雄心。

    在大家都这么贫困的条件下有热血青年组织大家一起搞集体化生产生产率还是比较高的。科辉农场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的种子他们的技术、资金都比别人强。加上财迷对农民吃大锅饭后利弊的经验教训还是知道一点的管理上注意农民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所以科辉的农场办得比同地区的农民生活要好。

    后来看到共济会农场的景象农场边上有的村庄整个村庄要来加入共济会更多的是一些农民要加入农场于是共济会后来又组织了一些“农村合作社”有点以土地、大牲口等资产入股形式的合作社。

    上海各界捐款三十多万财迷自己捐了十几万这样批西北的共济会农场就办了有一百多个。

    这下慈善家的名声总算盖过“龙头大哥”的形象了吧!

    …………………………

    财迷申请签约未果可能准备转移阵地。感谢起点特别感谢这儿捧场的众位读者!感谢大家的支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