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六章 跑项目(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六章 跑项目(上) (第3/3页)

是支持的,但也只是口头支持,不肯拿出真金白银。

    石油总公司是倒很愿意接受这个二机厂的,甚至有所规划,如果能收购这家企业,就准备更名为“石油机械设备厂”但由于省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委不同意,这事难成。

    其实,很多“三线厂”都关、停、并、转了,二机厂经过苦苦挣扎。好不容易找到了生机,却又因为无法走出大山,遇到了瓶颈,进退二难。

    二机厂如果横下一条心,自筹资金搬迁,比如动手生产资金比如通过银行贷款,勉强可以做到,但会元气大伤,厂里几年的积累一下子都掏空了,对企业的生存和展都不利。

    二机厂厂长名叫邵北方,牛三立一听这名字就猜想,其父辈是不是南下干部?一问,果然如此。

    牛三立与赵鉴雄是兄弟,赵鉴雄就是南下干部,所以,牛三立对南下干部家庭还是相当了解的,牛三立与邵北方聊起南下干部的事,一下就缩短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说起三线厂,邵北方很动感情。

    邵北方先问“牛县长,你去过我们二机厂吗?”

    牛三立道:“没有。”

    邵北方道:“三线厂,三线人。不是身在其中,是很难理解我们的。我们这些人,说我们是城里人?我们又常年呆在大山里;说我们是山里人,我们又不会种田,简直就是“里外不是人啊”呵呵。”

    牛三立笑道:“我也是山里人。在我们老家附近,原先也有一个三线厂。”

    邵北方问道:“那个地方?”

    “庐中平,湘省边界那个地方,沥厂。”

    “知道。”邵北方道,“玛厂归湘省管,他们很艰难,快要破产了。”

    牛三立道:“我记得小时候,村里人说到溉厂的工人,都羡慕得不得了。”

    “那是!”邵北方道,“三线厂都是军工单位,强调保密,能进军工企业的人,出身、成分都相当好,根正苗红啊。干部职工来自天南海北,所以,我们都说普通话,我们的第二代,没人会说家乡话了,最多是普通话又夹杂着一点家乡口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后来。就统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普通话,:二机厂的“普通话”你们外人听不出,我们自己一听就知道:这是三线人。”

    “说话都能听出?”牛三立惊叹道。

    “能!”邵北方道。“我们三线人的后代,自小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天地里长大,要不是读书、当兵出去的,也注定要在大山里呆一辈子。三线人有一句话:“我为三线献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可是,形势变了,国家不需要那么多三线企业了,也不需要我们献子孙了,我们的子孙却找不到出路?”

    牛三立理解地点点头。

    “知道吗?”邵北方道,“我们二机厂还没搬呢,就有人找上门来。要收购我们的厂房,宿舍。你知道他打算干什么用?做养猪场!”

    说这话时,邵北方眼里有一种很复杂的东西,有愤怒,有不甘,也有悲哀。

    echo处于关闭状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