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七章 省委调研(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七章 省委调研(中) (第2/3页)

对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状况了解得不多,还有的打工人员在外几年都未见跟家里联系,显然是失踪了。跟乡里报案,乡里派出所长两手一摊:“是出去打工了,又不是被拐走的妇女儿童,报什么案?”

    其实,失踪的打工人员很可能是出去挖煤的,或者从事某种特别危险行业的,遇到意外,死在外面了。

    新班子上任以后,按照牛三立的要求,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既现了问题,也得到了许多启示。

    问题是不少,金滩乡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技术,维权能力差,但金滩乡的农民也有其优点:肯吃苦,不怕死,敢于从事一些危险行业,尤其是红山村有一帮子年轻人在连港特区做起了“蜘妹人”就是呆在半空搞清洁卫生的那种活,险是险了些,赚钱多,公司还都给他们投了人身保险,万一有什么事,保险公司赔的钱,够家里人用了。总比死在黑媒窑里强多了。

    这其中就有一个叫于谦的小伙子。还打算回幽州搞一个这样的公司呢,现在正在做可行性评估。

    通过调查摸底,乡里还得知,这些年,打工人员每年从外面寄回或带回来的资金少说也有几百万元。基本上都是用在盖房子、娶媳妇上了。很少有用于回家创业的。

    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要引导更多的农民把“第一桶金”都用于创业,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榜样的激励。

    现在,乡里就正在通过驻村指导员调查摸底,鼓励和支持那些在外务工多年,有所成就的打工者,回家乡创业,这其中就有那位于谦。

    金滩乡有意识展打灶卜,就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但算决农村弊。出动力问题,打工经济并不是唯一出路,更不是唯一思路。

    乡里现在对传统农业的展模式也作了反思,开始注重农产品深加工。老表手中有粮,也不再象以往那样。比平时能多卖几个小钱就乐的屁颠屁颠的,他们开始尝试自己收购和加工粮食,“金滩大米。也开始形成品牌,这样,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粮农”就成了产业工人和销售人员了,而在这种角色转变中,市场观念在形成,资金积累也在成长中。

    结合这些变化,再对照牛三立的分析和思考,省委调研组一行真是很满意,同样是落后地区,在金滩乡看到、听到的东西,与在福林县听到、看到的,确实是截然不同啊。此后,省委调研组又与县、乡干部举行了座谈,皮新阳出了个题目:如何通过展农业本身,消化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时候,邸喜安成了主角,长期担任副乡长的邓喜安对农村工作的熟悉程度让牛三立也自叹不如。

    邸喜安认为:“第一,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可以消化剩余劳力。实践证明,农业内部是完全能够消化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从种植林果、水产品加工方面拓展,就可以拓展就业门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新增养殖一亩鱼塘,大约可以安排3个劳动力,如果加上销售和加工,可以扩大到8个劳动力

    邓喜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