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七章 龙卷风(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七章 龙卷风(三) (第2/3页)

些经济效益的,如松脂和木材。但栽种在冠山乡就不一样了,冠山乡海拔较高,光照不足,加上农民太穷,无力投入,湿地松的生长十分缓慢,五年过去了,大部分湿地松都长得又矮又细,照这样下去再过十年都难以成材,农户不但长期得不到收益,还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管理,这让大部分种植了湿地松的农户后悔莫及,还不能砍掉这些生长不良的湿地松,因为县林业部门不同意,拿不到砍伐证。

    当初推广种植这些湿地松,也有林业部门的“功劳”,现在让他们打自己的脸,难哩。

    而在这次的风灾中,许多湿地松都没能抗过去,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让许多农户欲哭无泪,牛三立与蔡猛、姜凤等人带着几个农技站的技术员反复研究和讨论后,得出一个共识:冠山乡本来就不应该栽种湿地松,正好借此机会改种别的。

    改种什么?牛三立心中有数:赵銮雄在十八盘村搞的苗圃基地,就是为大面种种植茶树和银杏树准备的。

    也算是天赐良机了,连砍伐证都不用申请了。

    为了让农户受益,赵銮雄的茶叶公司与乡里签了合同:从栽种茶树的第一年起,茶叶公司就向出租山地的家户支付一定的土地出租费用和管理费用,实际上,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型为茶叶公司属下的茶场工人了。

    这个决策,也得到了贾伯光县长和分管农业、林业的李保国副县长的支持。

    省电视台开来了一辆转播车,《东江新闻》的美女主播俞小佳亲自来到冠山乡采访。

    俞小佳真人比在电视上还漂亮。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受灾情况和救灾情况都拍到了不少感人的画面,稍加剪辑就是很好的新闻了,上央视也不是问题。

    俞小佳还挖到了几条有特色的新闻:一是灾害生后,所有的驻村指导员、工作组都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救灾一线;二是乡政府的房子也受了灾,但乡政府的房子是最后修复的。

    二个小故事,却体现了冠山乡良好的干群关系,体现了乡里始终将受灾群众摆在了第一位。

    说来也巧,赵銮雄承建的“冠山乡福利院”也在此时交付使用,包括十八盘村的陈木仔老人等一批孤寡老人被接到了福利院。

    这事本来是计划搞个剪彩仪式的,因为抢险救灾,牛三立与蔡猛他们一商量,就低调点算了。

    但俞小佳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条新闻,在报道这条新闻时,她采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是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福利院,一群流着激动泪水的孤寡老人;另一方面是陈旧但干净整洁的冠山乡政府办公楼,是紧张忙碌的冠山乡干部。

    俞小佳不无煽情地说:冠山乡最好的房子,不是政府办公楼,而是新落成的福利院……

    这个反差,让许多人看了都有想法,也有所感动。

    随着采访的深入,俞小佳还了解到,二年前,冠山乡还是全省闻名的贫困乡,是牛书记上任以后,冠山乡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二年乡里经济展很快,是脱贫致富的典型,这让俞小佳又有了新的采访计划,准备对牛三立进行一个专访,重点是脱贫致富的。

    台里对这个计划还是挺支持的。

    然而,牛三立本着低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