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 十八盘之行(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七章 十八盘之行(一) (第3/3页)

:“哎呀,牛书记要是能答应他这一点,还有什么说的?我估计他做梦都会笑哩。”

    牛三立却还是摇头:“万一他还是不肯呢?”

    蔡猛道:“啊,技术入股都不答应啊?”

    牛三立道:“陈二苟的工作肯定要做,但是,如果陈二苟还是不肯贡献秘诀,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就不搞冬酒厂了?”

    阿柄就有些愣,不明白牛三立的意思。

    牛三立就道:“其实,现在的老冬酒都是5o斤一坛,一坛老冬酒打开了,过一个月,冬酒跟外面空气接触久了,大多数都会变酸,不要说冬酒,白酒都会挥,味道都会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陈二苟的秘诀,只需要改变老冬酒的包装就可以,比如将5o斤一坛的老冬酒搞成2o斤、1o斤甚至5斤一坛的小坛子,现喝现开,基本上就解决了冬酒变酸的问题。”

    阿柄一听,就道:“哎呀,是这个道理。”

    牛三立道:“我关心的,是陈二苟做的冬酒为什么能存放得更久?他的所谓秘诀,到底是什么?是他做酒的方法、工序不一样,还是往酒里掺了什么东西,能够起到一种保鲜作用?”

    阿柄就很是敬佩地望着牛三立,道:“哎呀,牛书记想得深。”

    牛三立呵呵一笑:“走吧,我还真想早点见到这个陈二苟。”

    十八盘村的村支书叫陈火根,5o来岁,牛三立与他握手时,感觉到了他满手的老茧,硬得咯手。

    心想陈支书应该是个石匠。一问,果然,陈支书有门手艺,会打磨盘。

    村支书同时还是村主任,也就是所谓“党政一肩挑”。几个支委也分别兼了会计、妇女主任、治保委员等。

    听过汇报,加上事先的了解,牛三立对十八盘村的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住得也比较分散,平时开个会都不容易,有事基本上是几个村委分头跑各家各户传达。村里也没有什么积累,壮劳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基本上是一些妇女、老人和孩子。孩子读书也难,大多读了小学就缀学了。

    山多田少,因为海拔高,日照不足,也不能种双季稻,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种糯米,用糯米做酒就是常事,然后就是种些蕃薯、玉米之类的杂粮。蕃薯、南瓜成了很多家庭一年到头的主食。

    因为穷,村里的年轻人娶媳妇都是问题,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土地闲置较多,不少山、地就常年荒着。没有人愿意当什么种植大户,因为路不通,有东西都难运出去。只能靠肩挑背扛。

    少数年老又无儿无女的农民,做不动什么事了,收入极少,日子过得尤其苦,基本上靠乡亲们接济和政府的扶贫救济。

    但扶贫救济总是有限的。

    走访了几家特困户,真是一贫如洗,有个叫陈木仔的老人,一天只吃一餐,实在饿了就吃几根蕃薯干。老人听说牛三立是乡里的:“**派乡里的书记来看我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