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若云观之行(一) (第2/3页)
峰,如白虹垂天,回环迂曲,在群峰中蜿蜒十八里后泻入若水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据经史记载,从秦代至元代,许多高人雅士,如秦代孔丘明、何紫霄,汉代梅福,晋代郭桂伦,唐代罗子房,宋代沈道麟等,或避战乱,或不满现实,或仰慕神仙意志,或奉旨弘法,曾先后结庐山中修练,得“道”成仙。早在唐、宋时期,若云山就已声名远播,山上建有:承天,大秀两宫;开明,冲虚,乾元等21观;梅仙,麻姑,白鹿,送仙等24坛;待鹤,百花等11亭;杜真,鸣等12台。进山学道者如过江之鲫,道徒多达5oo余人。元末,一场兵火,若云山所有宫观、院阁、亭台、楼榭尽付一炬。昔日仙都,顿成残砖焦土,至清代才陆续建复。
还在半道上,牛三立已经有些累,就找了块石头坐下,喝了口矿泉水,仰望高高的山顶,心中就有些感慨。
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也就那么几步”。
现在是到紧要处了。
身处逆境,无非二种选择:要么蛰伏,要么转身。
蛰伏意味着堵住了转身的路,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危险。好处是不需要从头开始,降低了机会成本。
转身则意味着放弃了前面的努力,是从内心深处承认了失败。但转身也意味着全力争取新的机会。
承认失败?“败”在那?“败”在跟错了人!
官场上都讲要跟对人,跟对了一个大权在握又任人唯亲的人,不愁没有升迁的机会。但是,官场上最大的风险也在于跟人,一个任人唯亲又贪婪无度的领导,谁能保证他不出问题?谁能保证他不被自己的对手抓住把柄?
结论:跟人是条捷径,却未必是正确的路。
正确的路取决于正确的方向,先必须抬头向上!
想到这,牛三立就站起身来,狠狠将矿泉水瓶子丢出去,心道:去***跟人,“向上”就对了!
一鼓作气爬上山顶,牛三立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就想:坐了几年办公桌,又老是跟电脑接触,身体是差多了,以后得注意锻炼了。
其实,自己本来还是有跑步的,自从认识张玉溪以后,跑步的事就放下了。
想到张玉溪,心中就是一沉,狠狠地骂自己:“还想她干什么?那样的女人还值得你想吗?”
就长长地吐出一口闷气: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若云观。
若云观山门的两侧门柱上是一副楹联,左侧为:“黄泽不竭”,右侧为“老子其犹”。
二年前,牛三立第一次上若云观,见到这副楹联时,还真是不太明白,回去后查了下资料,才明白这副楹联说的是自从黄帝以来,“道”如同深潭之水不会干涸;老子则是如龙一般的伟人。由于孔子曾将老子比做龙,“老子其犹”就暗藏了“神龙见不见尾”的意思。
确实是妙联。
若云观的杨一道长个子不高,蓄着长,两眼炯炯有神,说话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有一种凡脱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