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节 国民大会 (第2/3页)
屏风后商议买卖的时候屏风外忽然传来个声音听起来倒象是茶馆掌柜在说话。
果然茶馆掌柜走进了屏风内他笑着对柳自清与冯世义两人说道:“二位老爷有客。”
冯老爷示意让那些人进来那掌柜立刻领着一名中年人与一名青年人走了进来。
冯老爷认出那人略微有些惊讶说道:“原来是孔贤侄近来可好?你身后这位是…”
来人不是别人却正是旧东林的领袖人物孔季康他走到冯老爷跟前稽道:“托世伯的福晚辈好的很。晚辈身后这人便是晚辈的犬子了。”
“你如何会来这里?”冯老爷问道。
孔季康恭敬的答道:“晚辈今日来此是准备与一些同道商议明日的立宪国民大会的事宜走到门口却无意间听见掌柜的提起二位也在此处便特意前来拜见。”虽然他口称二位但眼睛却只盯着冯世义看全然没有将另一位柳自清老爷放在眼里。
冯老爷点点头道:“你有这份儿孝心就够了你忙你的事情去吧。”
孔季康又向冯世义寒暄一阵接着又敷衍了柳自清几句随后便带着身后那名年轻人走出了屏风。
待孔季康走后柳自清问道:“此人有些面熟但就是想不起来了。”
冯世义笑道:“怎么?你的记性还不如我?其实此人你比我认识的早他就是张慎言的得意弟子孔季康。”
柳自清一拍脑门道:“想起来了那年在酒楼你与史可法、陈永华生囹圄后来东林在报纸上诋毁你幸亏此人帮忙才将此事压下去解了你的燃眉之急想来那以后你们就成了忘年交。他身后那人就是他儿子?听说他正准备将东林交给他儿子不知是否真切?”
冯世义嘿嘿冷笑说道:“什么忘年交?只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他给我正名我给他钱这些年来他们旧东林一派从我这里至少弄走了不下百万圆对他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钱袋子他怎敢不来拜见老夫?他的儿子也是相当厉害的辩才甚至在其之上不过却还比不上陈永华的得意弟子许子敬所以说旧东林定是一代不如一代老夫也得好好考虑一下今后的打算了。”
柳自清叹道:“还是冯老爷厉害柳某自愧不如。对了方才他说明日就开立宪国民大会莫非今日已是五号?”
冯世义道:“大概是吧他要不说我还真忘记了看起来明天老夫也要起个早了。”
“冯老爷也去参加?”柳自清问道。
冯世义笑道:“是啊老夫有‘陶朱勋章’自然有份儿怎么说老夫也是江苏省咨议院的咨议员呢。”
柳自清呵呵一笑说道:“我可听说了此次立宪大会中有各地锄社的人到时候冯老爷说不定要与他们坐在一起呢。”
“胡说!”冯世义下意识的拍了拍袖子上的灰尘说道:“那些人自然不与我坐在一起他们要是敢靠近老夫老夫定要挥他老大耳刮子。”
柳自清叹道:“如今世道真是变了乡下泥腿子也能登堂入室了听说这些人都认识字。”
冯世义摇头叹息道:“谁说不是呢?东帅在各地广设义学那些没钱读书的佃户都可以将子女送入义学读书不仅学写字还学做人听说还学法律条文今后要想蒙他们可真是难喽!”
柳自清跟着叹息道:“东帅行事处处透着古怪让人摸不着头脑乡下泥腿子用得着读书吗?居然还要在各省咨议院中占两成真是让人气恼。”
冯世义道:“说起来我这样的商贾才应该是咨议院里的人毕竟我每年缴税无数那些和尚、道士、传教士也还罢了可是这些泥腿子居然也来了倒真让人大开眼界白白挤占了商贾的席位两成锄社的人两成军队的人一成各教派的人剩下的商贾工匠就只能跟儒生抢那四成席位了。”
柳自清道:“怪不得最近听说冯老爷在忙着成立商会的事情呢却原来另有深意。对了听说南洋也有不少人要来。”
冯世义赞许的点点头说道:“南洋来的人也有几百个虽然没咱们的人多不过也不少了现在的西帅是东帅的晚辈自然要听他的话而且听说他还想请东帅派兵前往南洋协助镇压叛乱有求于人不敢不来。”他将手中的报纸放下又说道:“柳老爷毕竟是见多识广的人一下子就看出不对劲的地方了。是啊锄社都是一社一社的大社小社他们能抱成团儿而商贾之人却是一盘散沙单个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也抱成团儿幸亏朝廷允许结社否则此事没那么简单。”
柳自清若有所思的说道:“东帅的用意我能猜出一点儿他是想将战场上的你死我活变成咨议院里的讨价还价果然高明!就比如那旧东林东帅依然将其纳入各地咨议院就是为了让他们光明正大的骂免得他们背地放冷箭。”
冯世义苦笑道:“一相情愿恐怕是不成的此事以后慢慢才能见分晓。”
两人又喝了会儿茶随后柳自清先站起来告辞说道:“腿脚毛病坐不了太长时间还望冯老爷见谅。柳某告辞了。”
冯世义也站起身说道:“一同走我也要早些赶回去不然明日起不了身。门外有我的马车咱们一同坐车回去。”
柳自清赞道:“冯老爷的马车是全城最漂亮的我能坐上此车真乃三生有幸。”
冯世义苦笑道:“马车再好有什么用?却无人能够继承。”
柳自清劝道:“冯老爷不必灰心正所谓心诚则灵你给佛爷、菩萨、观音烧了那么多香磕了那么多头想必神仙是知道的。”
冯世义回头看了看那两个脸现红润的小妾心中暗叹:“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
在林清华的主持和安排下精心筹备了三年的立宪大会于共和2521年即公元168o年正式召开。
大会从农历十二月初六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三月中旬才结束中间休会一个月。参加大会的一共有两千多人除了中原地区的参与者之外南洋的西帅系统也派来了五百余人。
在林清华的努力下大会终于将一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和一些不规范的规定形成了法律条文并制订了一部粗略的宪法大纲。
宪法大纲确定了一些基本的行政与法律制度规范了中原东帅系统与南洋西帅系统的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根据宪法大纲的规定国家体制正式被确定为联邦体制而这个联邦又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为东帅的中原地区而另一部分则为西帅的南洋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范围界定是动态的即每个被镇虏军控制的地区全部归属中原地区而每个被镇南军控制的地区即为南洋地区为了将这些概念与以前“中原”、“南洋”的概念区分开来这两个地区又被称为“大中原地区”和“大南洋地区”。
对于以前的那份由林清华与郑森共同制订的“立国诏书”宪法大纲依然承认不过对于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
根据宪法大纲的要求中原地区和南洋地区将各设立一个“常设国民大会”各自设立在南京与新南安各自向自己的地区负责。但是出于对西帅本人意愿的尊重宪法大纲并没有强制规定南洋地区建立常设国民大会的时间而是建议西帅在适当的时候自行决定。
由于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特别是在东西帅继承人的问题上由于林清华与郑经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因此这个问题被悬了起来双方约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再举行一次联合立宪大会制订一部规范的宪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宪法大纲处于试行阶段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若是遇到不合理的情况将进行修订和改写但是关于“大中原地区与大南洋地区永远不可分离”的规定则不可做任何形式的修改并且明确规定在这两个地区将同时推行国语与汉字的教学以便加强两地联系。
由于中原地区与南洋地区的行政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双方并没有在这些细节问题上纠缠而是规定由各自的常设国民大会自行解决。在两个常设国民大会之上另设一“总制国民大会”由双方各派出十五名咨议员负责协调和联络并为以后可能的调整做准备其另一个主要职责是共同制订联邦的法律根据两个地区的不同制度制订出能让双方满意并遵守的《大宪法》。
联合立宪大会结束之后林清华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的新政基础上对大中原地区的行政、军事、经济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总结起来有七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他改变了大中原地区的大部分行政机构的名字。“朝廷”变更为“政府”各“布政司”正式更改为“行省”“行省”以下设立“县府”。各部称呼也改变了如兵部被称为“国防部”户部改称“财政部”而且主管教育的机构从财政部分离出去单独成立“教育部”。官员的称呼也改变了各省主官为“省长”县长官为“县长”。
第二个方面将大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修改。按照他的安排大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分为两种一种为行省而另一种则为边疆区。
行省主要位于内地这里的各省设立咨议院咨议院的咨议员由各县县长按照商贾工匠儒生四成锄社两成政府雇员一成教派一成的名额提名此外军队的两成名额则由军队单独提名常设国民大会的咨议员职业配额也是如此。这些候选人提名送到省府由省咨议院进行第一遍筛选待将筛选落下的名额补齐再送到常设国民大会进行最后的筛选最终确定咨议员人选。咨议员必须年满二十周岁而且必须认识汉字其自行向县长提出候选申请若县长将其资格否决则县长必须指出否决原因而被否决人若不服则可以拿着县长的否决缘由向省咨议院申诉由咨议院决定其是否有被提名资格。
由于最开始时无论是省咨议院还是常设国民大会其成员都没有选出因此第一届常设国民大会和第一届省咨议院的咨议员们全部是由林清华和他身边的亲信从数万名候选人中抽签选定的当第一届常设国民大会和第一届各省咨议院的咨议员被选定之后往后各届的咨议员则按照程序由咨议院和常设国民大会自行选举而且每五年改选其中一半。
具体选举程序并不复杂当候选人的资格认定结束名单最终确定之后将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最终的人选而负责抽签的人为三人一为地方检察院的检察官一为省高等法院的法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