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节 仲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节 仲秋 (第3/3页)

停了下来眼睛望向林清华。

    林清华早就知道黄宗羲肯定会反对这个办法于是说道:“你说说你的看法。”

    黄宗羲说道:“这样一来岂不是与那‘累进税’差不多了?两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地方豪强可以将其名下土地转给亲属家眷甚至是自己的丫鬟、家丁这样一来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使得官府增加清查难度。”

    林清华笑道:“分散开来正好因为那就是我的目的我可不想看见某个家族拥有上千万亩的土地那只会使得他们越来越富有钱越多权利越大越危险对于国家越有害所以说这正在草拟的《限田法》还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想想我可以禁止我的军官拥有土地那么为什么就允许那些坐着不劳而获的地主拥有成千上万的土地?我所要避免的就是地主拥有大量田产这样不利于整个国家。”说到这里林清华忽然转过脸去对坐在莫不计身边的秦侃说道:“孙可望的那件案子办得怎么样了?”

    兵部尚书秦侃答道:“军事法庭已经审得很清楚了孙可望驻军云南期间勾结当地官府欺压善良之辈巧取豪夺吞没他们的田产共计五十多万亩其中有三十万亩落入了孙可望自己的口袋。不过正是由于大元帅有禁令不许军官囤积田产因此他就将自己名下的田产拨到了手下士兵们的名下这个五十亩那个一百亩不过那土地上的收益还是他一个人的后来若不是几名士兵与他闹了别扭向军法官告状后来又闹到了巡查御史那里恐怕此事现在还蒙在鼓里。”

    林清华又将头转回黄宗羲那边说道:“怎么样?人对土地的渴望可真不是一般的强就算我的命令那么严厉可是居然还有人敢这样搞鬼。”他顿了一顿随后又道:“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要限制人的这种**让人明白土地再多也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会被拍卖的所以应该把心思用在别的地方比如说工业、商业、航海。”

    见黄宗羲似乎仍有些顾虑林清华说道:“十万亩土地已经不少了!如果每户佃户为他耕种一百亩的话那么就有一千户佃户给他扛活你可以好好想想现在这样的地主有几个?说到底我这个办法是为了防范以后可能出现的土地兼并。好了就按照我的办法来办吧!从今往后所有的法律都要公布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触犯法律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户部要在所有的义学和高等学堂中开设法律课要让人从小就知道什么叫法律!”

    见众人没有别的话说林清华便向秦侃说道:“郑森的兵撤的怎么样了?”

    秦侃说道:“广东的撤走了一半但福建、台湾还没有开始撤。据当地传来的消息郑森正从福建、台湾一带招募大量壮丁并将他们用船运往南洋广东由于有我军驻扎所以他还不敢太过嚣张但是福建就不一样了那里是他的地盘他想怎样都可以听说那里的乡间整座村子整座村子的向南洋搬凡是不想搬的就被捆起来塞进船舱直接押到南洋去。不过由于郑森还要靠福建的商税养兵因此福州这样的大城没有动也许将来也不会怎么动。”

    听到这里林清华就向坐在身边不远处的洪熙官望了一眼对于郑森的这些所作所为林清华也是清楚的青衫社早就将这些事情仔细的禀报给了他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因为在他看来郑森的这个举动实际上就是在向南洋殖民虽然手段过激了一些但是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他所乐于看到的那就是整个南洋将成为中国人的天下、中国文化的天下。

    不过其他的人就不这么看了在他们看来郑森此举无疑是在挖林清华的墙角因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福建数十万人口就这么被郑森移到南洋去这在林清华的属下们看来简直是在破坏双方达成的协议。

    但是林清华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阻止郑森的行动因为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其实这就是他与郑森秘密达成的几个君子协定之一对于郑森来说唯有拥有了足够的人力才能在南洋站稳脚跟而这也正是林清华的潜意识里面所需要达成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不管是谁统治了南洋只要那里的主人是中国人文化是中国文化那么就可以了。

    林清华并没有纠缠这个问题而是对秦侃说道:“按照我与郑森的约定今年年底我就将派遣海军前往台湾岛在那岛的东北角建立一个军港准备为明年的军事行动做准备你们兵部必须早做准备所有需要的东西都要尽快的准备好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与秦侃商议完了派军事宜林清华便向众人扫视一眼随后说道:“诸位还有什么事情要禀报的就快些说若是没有事情就散会各回各部。”

    话音刚落就有两人同时站了起来一人为工部尚书宋应星而另一人则是刑部尚书刘子壮两人互相推让一番随即由宋应星先陈奏。

    宋应星从袖子中取出一份奏折走上几步呈给林清华随后退下几步说道:“元帅这是今年以来的所有洪水的详细记录如今淮河的洪水已退还望元帅命户部拨款修理被水毁的河堤另外运河年久失修很多地段已经无法通航是否也命人修一下?”

    林清华接过奏折看了看随后放下奏折说道:“淮河被黄河夺了河道想不涨水都难所以要想修淮河就必须先修黄河但这可真是个吃钱的事情现在各处都要钱因此恐怕修河的钱很难筹到。况且只要黄河继续从淮河入海那么今年修好了淮河明年又溃与其将钱投到这个无底洞里面不如将钱投到迁移灾民、救济灾民上等以后朝廷宽裕些了再来修。至于运河的事情嘛也是一样的等以后再说现在朝廷鼓励商人航海从海上走不仅快而且更便宜。”说到这里林清华忽然想起一事于是转头对秦侃说:“最近海上的海盗多了不少你们海军要多派些船另外还要让那些商船有自卫的手段否则的话等你们的船巡逻到了地方商船早就被人抢跑了。最近镇虏军不是淘汰下了不少的红衣大炮吗?不如就卖给商船吧一可以增强商船的防卫二可以再赚些钱。不过一定要注意不能让那些大炮上岸只能放在船上或者是码头上免得被青皮抢去。”

    林清华转过头来对宋应星说道:“修河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工部先将扶持民间工场的事情抓紧等工场多了那么税就多了那时候就有钱修河了。”

    见宋应星有些沮丧的退下早已站起的刘子壮奏道:“元帅耿精忠、尚可喜、洪承畴等人的案子已经了结经过元帅亲自调来的十八名巡查御史的审理昨日判决已经下来。”

    林清华坐直身子说道:“怎么判的?”

    刘子壮从袖子中取出一份公文随后说道:“耿精忠、尚可喜、洪承畴等领军作战的将领斩立决另外一些投降鞑子的汉人文官则是斩监候剩下的那些官职较低的就按照元帅的吩咐不予追究。按照元帅的意思他们的家眷并未连坐只是家产大部没收充官如今判决已下就等元帅点头认可了。”说完便走前几步将手中的公文呈给林清华。

    林清华略微看了看随即从身边的桌子上拿起笔签下了字并盖了章。

    待刘子壮拿回公文林清华忽然问道:“你们有没有问清楚吴三桂的下落?”

    刘子壮答道:“那些汉臣也多不清楚大多猜测已经死于乱军之中。”

    刘子壮刚刚退回自己的座位礼部尚书方以智就站了起来他奏道:“朝鲜使臣已经在驿馆里住了整整一个月了但元帅却始终未召见他今日他又来找我说要面见元帅。另外漠北蒙古的使者昨日又到礼部去闹了一通口气已经软了很多说只要朝廷出兵帮助他们抵抗漠南蒙古他们就愿意向朝廷称臣纳贡。”

    林清华摆了摆手说道:“这可不行那漠南蒙古本来就是我的盟友怎能去打他们?你回去告诉那使臣就说如果他们还不立刻向我称臣的话那么我就彻底放手不管了现在草原上到处都是积雪漠南蒙古无法大规模用兵一旦等到春天或者夏天那么漠南蒙古就不客气了到了那时候就让那些部落的领们去给漠南蒙古的领当上马凳吧。”

    “那属下怎样向朝鲜使臣回话?”见林清华好象忘记了朝鲜的使者于是方以智就忙着提醒道。

    林清华低下头略微想了想随后说道:“你去跟他们说倭寇骚扰他们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现在日本国内还在打仗那些倭寇只是些小股海盗并不足惧。不过若是他们真的想让我们帮他们的话那么就必须负担驻军的一切费用包括粮草、军饷、军营只要他们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就答应派兵入朝。”

    看着方以智满意的退回座位林清华心中忽然有些凄凉虽然自己曾经答应过全玉姬一旦自己掌握朝政那么就马上替她报仇可是如今自己却仍然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虽然全玉姬远在南洋但林清华仍然觉得她离自己的心很近虽然自己尽量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到现在仍然是喜欢着她的。

    片刻之后转回心思见底下众人已经没有了话说林清华便说道:“既然已经没有了事情那么诸位就退下吧。”他顿了一顿忽然又说道:“洪熙官与莫不计两位留下我还有事情要说。”

    众人纷纷站起向林清华行礼告退当几名卫兵将会议室的门关上后本来还有些光亮的会议室里立刻变得昏暗了许多。

    莫不计不知道林清华留下他们何意便问道:“元帅有何机密的事情?”

    林清华将两人拉到角落小声对他们说道:“今晚十点在我府上门房碰头。”

    **************************************************************************************************

    夜已经深了大明楚国公、辅大学士、天下兵马大元帅林清华的府邸也与其他的民居一样笼罩在一片黑沉沉的夜色中虽然仲秋的月亮还是那么的亮那么的圆不过这并不能驱走这里的秋凉。

    一辆马车停在了东帅府门口与往日不同的是这只是一辆极其普通的两轮马车而且还很旧就连车辕也旧得让人担心。

    几个人影闪出了东帅府借着门口的那两个大灯笼可以看见他们身穿卫兵军服而且正吃力的抬着几个大箱子箱子沉甸甸的好象装满了东西随着箱子被半挪半扔到马车上还可以听到箱子里轻微的撞击声。

    等这几名卫兵重新回到府中后那府邸门口便又出现了三个人。

    三人均是短衣打扮手中拿着铁锹、铁镐背上背着快枪腰间扎着武装带。

    此三人不是别人却正是林清华、莫不计、洪熙官。他们三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只是将铁锹、铁镐和快枪放进了马车中随后便跳上了车。

    他们没有带任何人只是由洪熙官驾车林清华与莫不计则坐在车里只听得一声清脆的马鞭声马车便缓缓的移动了。

    由于朝廷鼓励经商因此南京城夜晚不再关城门所以马车顺利的出了东城。一出城马车就加快了度直向南边奔去渐渐的消失在难以琢磨的夜色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