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仲秋 (第2/3页)
马车里的那人答道:“回咨议府现在已经快到下午两点了他们也应该到齐了每日的例行会议可不能耽误。”
一名大汉将手一挥众人立刻有条不紊的行动起来有的站上了马车的挡板有的则跟在马车后面随着那缓慢行驶的马车向前奔去。
********************************************************************************************
自从郑森离开南京以后他的军队也大部跟了去除了皇宫之中的三千多人之外整个南京城里已经没有了郑森的士兵因此原先的那种城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情景就从人们眼前消失了围绕着皇宫附近的那些兵营也逐步拆除除了皇宫和东帅府附近的那几条街道之外其他的一些街道又可以用来居住或是经商了因此以前搬走的百姓又纷纷搬了回来而且由于这里地处繁华乃风水宝地再加上朝廷如今格外鼓励百姓经商故而这里反而比以前更加热闹了。
离开茶馆以后林清华就乘着内壁镶嵌着铁板的四轮马车返回大元帅府虽然车窗关了起来但是还是可以透过车窗上的那道窄缝看到外面的景色的。
林清华对于眼前的一切很满意因为这繁荣的景象表明南京城的经济生活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也许从现在起这里将再也不会蒙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与悲哀了。
马车走的不快足以让林清华看个清楚直到马车慢慢的停下林清华才不得不终止了这趟让人心旷神怡的短暂旅行因为马车已经抵达了紧靠着他的大元帅府的咨议府了而他整个中国的真正的主宰者必须去参加每日一次的例行咨议会议与手下的那些大臣们协商以商讨和确定治国方略。
当林清华进入咨议府后院的大会议室的时候,这里已经坐满了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尚书还有莫不计等亲信幕僚也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了等林清华的卫兵出现在门口会议室里马上安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重新坐好静静的望向门口。
与往日一样没有什么声音林清华就忽然闪进了会议室一声不响的直接走到最里面的那张椅子上并安安稳稳的坐了下来。
所有的大臣、幕僚们都站起来向林清华行稽礼林清华也向往常那样静静的挥了挥两臂口中说道:“诸位请坐。”
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林清华并不想让众人这么多礼的但后来莫不计还是劝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莫不计一向认为若没有了象样的规矩那么朝廷就不象是个朝廷的样子了而大元帅就更没有威严了这显然不利于收服人心。
会议室是完全按照林清华的设想进行布置的作为大元帅同时也是天朝上国的真正统治者林清华坐在最里面的一张太师椅上而其他的人则分别落坐于他的左右手边两边的椅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大臣和幕僚们就坐在那些椅子上椅子的数目不定但最少是六把也就是六部尚书的专用座位然后根据参加会议的人数临时增加椅子。自从郑森走后林清华就对整个朝廷的结构和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将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全部踢出朝廷将自己多年培养的一些人才拉进了朝廷分别安排在一些最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朝廷的朝议也进行了改变皇宫已经完全成了摆设新的议政之所就设在咨议府后院的这个大会议室里而且除非出现紧急情况否则每日的朝议将雷打不动的安排在下午两点半举行并且每月的头一天与最后一天将成为例行的休息日大元帅和大臣们将在这两天好好的放松一下。
刚开始时众人显然不习惯于在林清华面前落坐更不习惯坐着与他讨论朝政不过当他们在那些椅子上战战兢兢的坐了几天之后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再也没有开始时的那种如履薄冰之感了。
待众人落坐林清华开口道:“刚才吃完午饭我带人去了个小茶馆坐了坐听到了一些牢骚虽然并不好听但却让我心中一震看起来要想顺利的实施新政就必须先让那些士子们认同新政起码要让他们中的多数人认同。”
他转过头去向坐在那里的吏部尚书侯方域说道:“明年的科举准备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开考?”
侯方域答道:“差不多已经好了属下与吏部诸位司员商议妥了打算明年开春就开考由乡试到殿试一步一步来。”
林清华点点头随后说道:“要保证准时开考不能耽误同时要尽量在一天内考完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在小号里一坐就是几天了。至于考题嘛就由你们吏部和那些高等学堂的教员商议然后拿来给我过目由我最后确定。”
侯方域道:“属下一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林清华将目光投向坐在侯方域身边的户部尚书顾炎武说道:“上次我命你们将教育司从礼部搬入户部你们办得怎么样了?”
顾炎武禀道:“按照大元帅的命令属下已经将张自烈大人从湖广调来任命其为户部侍郎总管教育司事宜。”
林清华点头道:“你回去后马上命张自烈着手筹备准备再建两个高等学堂扩大招生让尽可能多的士子能够进入那里读书免得有人借机攻击新政。”
顾炎武犹豫片刻随即答道:“这需要大笔金钱但如今户部财力有限恐怕一次不能支持这么多的学堂况且还有各地的义学也需要钱故而此事恐怕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林清华说道:“尽量去办就是至于钱的事情我会想办法的。”
林清华停下说话扫视一眼底下的众人心里转了几个念头随即向坐在顾炎武对面的黄宗羲说道:“黄先生我命你与王先生协助户部清查江南田亩、整顿赋税的事情进展的怎么样了?”
黄宗羲说道:“禀元帅清查江南田亩一事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什么成效不过湖广与河南、陕西、云南、四川等地的清查已经完成了按照元帅的新法凡是在半年之内未到官府申报自家田产并办理新地契的地主一律以旧地契上记载的为准多余的由官府收回。由于官府派人挨个到乡间去讲新法因此地主们大多都知道了新颁布的《土地法》自行到官府去申报的占了多数剩下的少数人过期未去申报因此官府已经将其隐没的田产罚没并作为官田租给农户耕种。”
“哦?官田出租?没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人?”林清华有些奇怪。
黄宗羲解释道:“元帅开始时的意思是一旦没收了那些隐没的田地那么就将那些土地无偿分给无地少地的农人耕种但属下以为目前朝廷财力匮乏正是需要大笔金钱之时因此无偿分地不如低价卖地。属下与王大人商议了个法子那就是让农户先种上这些地然后分成若干年向朝廷购买此地具体办法是在每年的正常田赋上再额外加征半成田赋荒年不征这样一来若是土地肥沃的话大概用个五至七年的时间就可以将土地收归农户自己所有。”
林清华颔道:“这个办法不错值得推广只是不知道那些无地的佃户有没有意见?”
黄宗羲笑道:“大元帅尽可放心若无朝廷此策那些佃户恐怕一辈子也没法弄到自己的土地因此这个办法可行而且佃户也很喜欢此法虽然额外加征田赋以后官田与地主所有的民田的地租就差不多了可是毕竟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因此对于佃户来说还是很让他们憧憬的而且这样一来也可迫使那些地主继续降低地租否则的话就没人给他耕田了。”
林清华点头道:“那你们就看着办若是真的可行就推广开来。对了那些隐没土地的地主们怎么样?他们是否在骂我?”
“这个……”黄宗羲犹豫了一会儿随后老实答道:“是的本来地主们就对元帅的《限租令》十分不满再加上这么一来他们心中就更是满怀怨恨他们到处造谣说大元帅想学李自成将天下所有的地主都赶尽杀绝有些地方的豪强还聚众闹事虽然没有成功不过确实可以看出他们的不满。”
林清华冷哼一声说道:“他们应该知足了这么些年下来他们可是偷漏了不少田赋没有追究他们的罪就已经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气了。哼!地方豪强?还不就是一些族长之类的家伙吗?我削了他们手中的族权夺了他们隐没的土地他们肯定不乐意若不泄出来那倒真是希奇了!以后继续给我盯住这些家伙另外再在契税上加把劲儿让他们觉得买地不如开工场合算。”
黄宗羲从袖子中拿出一份奏折说道:“这是属下写的关于此事的奏折请元帅过目。还有一事元帅上个月命户部派出司员随同满清女真的使者出关巡视昨日他写回了一封信说已经在几条大河的附近找了个好地方那里地广人稀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却十分寒冷。”
林清华接过奏折却并没有急着看而是说道:“寒冷不要紧只要模仿女真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朝廷再多拨些保暖的衣物并在那里盖上厚墙房屋。我打算将那些两广一带狭乡之人移往关外。最近广东巡抚又上了道奏折说那里土客相争又展到了械斗的程度听说还用了土炮死了几十人。那巡抚说原因是两家前几代的积怨所致其实他错了真正的原因是土地问题再加上族长的挑唆双方就打起来了土地问题不解决土客相争就没办法解决所以我打算让朝廷出面朝廷出钱将那里的人移到关外去一来可以解决土客相争问题二来可以监视关外的女真免得他们故态复萌另外还可以在那里建成一座新的军事、经济、政治中心。”
黄宗羲恍然道:“原来如此。我等还曾私下议论为何元帅会命人到那么远的蛮荒之地去却原来是这个原委。只是属下还是有些疑惑元帅不将人集中到一块儿而是这么东移几万西移几万却不知是为何?将他们一同移到关外去不行吗?”
林清华解释道:“这是我的长远计划要知道天下大的很虽然中原富庶但是将来人肯定会越来越多人一多地就少与其到时候为了土地争来争去倒不如现在就将人分散开来。用不着担心安全他们都是用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况且还有民兵师再加上镇虏军的部队可保安全再说了只有边疆安全了那么中原腹地才能真正安全。想当年汉武帝派人卫戍轮台就是这个原因不过由于一些原因最终没有坚持下去但是请相信我将能坚持下去因为我与汉武帝是不同的。”
黄宗羲被林清华这么一通大道理说得有些头昏脑涨但他还是认为林清华说的没有错毕竟跟林清华这么多年了林清华做的那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很多虽然很古怪但最终大多是成功的对于这个他很有信心。
不等黄宗羲完全弄明白自己的意思林清华却接着说了起来:“对了上次我对你说的让你们和户部确定一个最高田产的数字你们弄得怎么样了?
黄宗羲定了定神说道:“元帅的意思是限制地主的土地数目每个地主名下最多可拥有十万亩土地多余的土地由官府代为出卖卖得的钱七成交给地主三成作为契税收入官库。属下与众位同僚商议了许久虽然有人赞同但属下还是以为此法不妥。”说完他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