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天有二日 (第3/3页)
没有阻拦他命士兵由他自行离开武英殿。
此时那些慢慢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的众大臣也有些反应过来了他们试图跟在吕大器身后离去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是林清华与郑森对于他们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们向身边的部下使了个眼色部下心领神会立刻奔出大殿。当这些大臣走到殿外的时候只听得几声口令声他们便全都傻了眼因为在他们眼前分明排列着整整齐齐的军队刚才还互相对峙的两支军队已经化敌为友并随着军官们的口令声整理队形全部将枪尖朝向大臣们已对他们隐隐形成包围之势。
正当众大臣们彷徨无计之时走在最前面脾气最不好的几位大臣已经结结实实的挨了兵丁们的一顿老拳看到那些大臣鼻青脸肿的跑了回来而那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的士兵们也在军官们的口令声中一步一步的向他们逼将过来众大臣又吓得纷纷逃回了武英殿中。
相比之下那些跪在外面的级别较低的官员就老实的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跪在那里对于身边所生的一切都无心关注虽然武英殿里的争论已经传入了他们的耳朵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谁当皇帝几个人当皇帝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活下来并且继续保住自己的俸禄。
登基大典是隆重的毕竟这是第一次两位天子同时登基不仅希奇更是古怪。既然是正式的登基大典那么自然要正规一点儿众人马上用御辇抬着两位皇帝人选涌出了大殿并将武英殿暂时关闭当吉时一到登基大典正式开始。
天色已晚本来就被浓密的乌云遮挡的天空显得更加的黑暗了。整个皇城中一片宁静除了张慎言等少数几个站在宫门边与士兵们争吵的大臣之外所有的人全部都将嘴巴闭得紧紧的只有那隐隐从皇城外传进来的巡逻队的铁皮鼓的鼓点声不时响起还在向人们证实着南京城的活力。
随着林清华的一声令下喧天的鼓乐声响了起来在传统的中国鼓乐声中夹杂着军乐队那雄壮的军乐声两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护卫着坐在御辇上的两位天子走上御道。
当桂王与唐王被人用两顶御辇并列着由御道抬入武英殿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一个相当古怪而急迫的问题――今后怎么称呼两位皇帝呢?
一些小太监已经将武英殿里的所有宫灯蜡烛全部点亮并重新给香炉添上最好的熏香整个武英殿笼罩在一片神圣、隆重但却又十分古怪的气氛中。
在这怪异的气氛中在有些刺眼的灯光与蜡烛的火苗的交相辉映中众大臣纷纷向着同坐在一张龙椅上的两位皇帝行起了三跪九叩之礼当然了林清华与郑森却并未象众大臣一样下跪他们两人一左一右分别站在龙椅的两侧与两位皇帝一同接受众臣的参拜。
当然了事情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少数大臣包括张慎言等人在内都远远的站在殿外冷眼旁观着大殿里的一切在他们眼中现在的武英殿中所进行的只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林清华与郑森商议一番随即对同样跪在底下的莫不计与侯方域说道:“莫不计、侯方域你二人取纸笔来将这里的那些不肯给新天子下跪行礼的大臣的名字记下来。”
听到林清华这样说那些本有些鼠两端的大臣再也不敢胡思乱想了他们除了将头垂得更低屁股撅得更高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而那些不肯下跪的大臣们也没有幸免随着郑森的一声令下士兵们摁着他们的脑袋将他们摁在了地上。
按照最传统的礼仪结束了三跪九叩之礼众大臣在林清华代天子而的命令声中重新站了起来虽然他们人人面色古怪但毕竟再也没有人出来捣乱。
众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虽然他们很想表现一番以示自己对于大明朝的忠心但由于搞不清楚将两位手握重兵的权臣惹怒了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因而始终无人带头闹事所以众人只好明哲保身了。不过在这些人中还是有不少人是满心欢喜的就比如那侯方域等人他们曾经被林清华搭救过自然知道林清华的秉性既然如今林清华已经得势那么他们自然也就可能傍上一棵大树而这棵大树无论如何也不容易象桂王那样倾倒了。
新天子无话可说众大臣也无道贺之语一时之间倒变得有些冷场了。
侯方域有心表现一番于是便走出班列向两位天子奏道:“如今登基大典已毕臣恭贺两位天子身登大宝。按照惯例新天子登基理应改元先前唐王殿下的年号恐怕是不能用了所以还需另改一个望两位天子示下。”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两位皇帝分别将目光投向站在自己身边的两位臣子向他们征求意见。
郑森先话他轻轻咳嗽了两声小声对林清华说道:“先前曾议定唐王殿下的年号为‘隆武’不过现在肯定是不能用了。桂王殿下先前的年号为‘永历’这个年号恐怕也不能用了。桂王殿下登基在前唐王殿下登基在后所以以郑某之见不如将这两个年号掐头去尾定为‘永武’或者‘永隆’如何?”
林清华摇头道:“不妥不妥!新朝要有新气象旧的年号自然不好再用了。”
郑森问道:“那依公爷的主意……”
林清华正色道:“既然咱们是模仿西周的‘共和行政’所以依我看不如年号也用‘共和’二字这样一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共和?哦有点儿意思那就改明年为共和元年?”郑森显然也很喜欢新奇的东西。
林清华摇头道:“这样一来就显不出‘共和’二字的悠久历史了不如就从周厉王出逃那一年算起吧。”
“啊?”郑森显然被吓住了“这个……这个从何说起呢?”
林清华说道:“史书上说西周是以德立天下治诸侯所有的读书人都这样认为所以这样一来说三道四的人就能少一点儿。我隐约记得周厉王出逃是在公元前841年那么就是说今年应该是……”林清华在心里盘算着“八百四十一加一千六百四十九等于……”
郑森好奇的打断了林清华的沉思问道:“公元?公元是何年号?”
林清华敷衍道:“这是西洋人的年号跟咱们没多大关系。”他继续在心里算了一会儿便说道:“这样算来今年应该是共和二千四百九十年。”
郑森摇头道:“这样似乎有些不妥这样一算就是好几千年莫非以后就这样加下去?”
林清华点头道:“正是!就这样一直加下去而且换皇帝也不再换年号了。”
郑森摇头道:“不妥不妥!还是不妥!不如就按照我说的叫‘永隆’吧。”
林清华说道:“‘共和’好些。”
郑森坚持道:“还是用‘永隆’好些。”
底下众臣见二人又开始互相角劲心中暗叫不妙纷纷东张西望试图预先找个藏身之处一旦双方开打立即逃之夭夭。
侯方域知道不能再让二人这么争执下去于是奏道:“下官以为二位大人所起年号均甚妥当不如都用吧。”
这下轮到林清华与郑森吃惊了他们看着站在底下的侯方域齐声赞道:“好主意!”随后便不再争执两人略微推辞一番当即由郑森宣布明年改元“永隆”同时使用林清华起的年号“共和”以示公平。
新天子登基自然免不了要大封功臣大赦天下于是乎众大臣每人均有封赏而作为拥立有功的二位实权人物林清华与郑森更是权势熏天二人不仅同日升任辅大学士而且还各自得到了掌管皇帝国玺的权利。同时作为掌管天下兵马的两位大将军林清华与郑森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经过两人一番紧张而拖沓的讨价还价林清华得到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而郑森则得到了“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头衔而且郑森还被封为“靖海公”。
作为必要的平衡手段二人全部都在皇宫旁边设立元帅府由于林清华的元帅府选址为皇宫的东边所以又被称为“东帅府”而郑森则将元帅府选址为皇宫的西边因此又被称为“西帅府”。为了有效的维持元帅府与皇宫周围的秩序两人不得不拿出大把的银子买下这一带的土地围绕着各自的元帅府修建了一些规模宏大的兵营既可保护自己安全又可就近监视朝廷。
为了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林清华与郑森将一些不肯听命的大臣清洗出朝廷并各自拉拢一批文人士绅大臣或在朝中做官或在府中入幕牢牢的将朝政把持住。
至此大明朝的又一次权利分配暂时结束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