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十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十节 (第3/3页)

百年传诵了几百年可是这样的青天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很多每朝每代都有越是乱世这样的人越能显出光芒祖逖、王安石、岳飞、文天祥、于谦他们无不是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他们的结局无不是凄惨无比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臣子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把他们怎样就能怎样说到底还是皇帝决定着臣子的生死、王朝的兴衰。”

    林清华歇了歇继续说道:“就拿这大明朝来说吧虽然明成祖北征蒙古南下西洋好似开创了一代盛世但他却将太祖不许太监干政的规定抛之脑后因为他是皇帝嘛皇帝金口玉言说咋办就咋办将朝中大事交给太监办理开了太监干政之先例到了英宗时那大太监王振一手遮天终于酿成‘土木之变’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落入瓦喇之手幸亏出了个于谦才保住了大明江山可于谦这个大功臣最后却被以谋逆罪诛杀从此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到了嘉靖时那嘉靖皇帝却不理朝政只一心炼丹书写青词以求长生而那奸臣严嵩投其所好进献青词当上了辅最终酿成倭寇巨患。幸而此时又出了几个忠臣良将戚继光、余大猷组建新军经过数年苦战终将倭寇逐走但此时的大明已是千窗百孔风雨飘摇眼看就要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时上天又赐给大明一个人才那就是太岳先生张居正。他整顿吏治使官场因循苟且之风一扫而光;巩固边防使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与蒙古互市使得边境安宁蛮夷震服;更重要的是他实行了‘一条鞭法’使得百姓与朝廷都大得其利一时之间大明竟有中兴之相。但他一死整个官场就又糜烂不堪而且几年之后他的学生万历皇帝就下旨抄了他的家还差点将他掘墓鞭尸而原因却是因为皇帝觉得张居正没有给他面子不仅的的儿子倒了霉就连他提拔的人也跟着倒了霉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皇帝留给了张居正老母十顷田地以养老。好一个‘宽宏大量’的万历皇帝为了让他的宠妃高兴竟然一次就赏给他的皇子良田数万顷却丝毫没有想到天下还有多少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正是他即位的这些年种下了百姓揭杆而起的火种而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也正一步一步的蚕食着大明的国土。说来也真是起怪这无能的万历皇帝居然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也把百姓祸害了死十八年难道真应了那句话‘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个祸害死就死了吧但他居然还留下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这个儿子即位不到三十天就因为酒色过度死在了女人肚皮上。之后大明又出了个‘木匠天子’这位熹宗皇帝别的本事没有木匠活到是不错若是能早生一千几百年恐怕与鲁班有得一比。木匠的活不少但朝廷的奏章也很多怎么办?委托给亲信吧亲信是谁呢?魏忠贤魏公公是也。着为魏太监别的事没做就是一心杀人杀谁呢?杀东林党。凡是与东林党沾边的都不放过连在辽东抵抗努尔哈赤的熊庭弼也不放过。这死太监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才被干掉崇祯皇帝虽然是所有明朝皇帝中最勤快的一心想中兴大明但此时的大明已是积重难反只是拖日子而已苦撑了十几年后终于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说到这里林清华停了下来静静的听了会儿义学中的读书声闭着眼睛在心里默默的跟着孩子们的声音念起三字经来。洪熙官等了一会见林清华并无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但他很想知道谜底因此小声说道:“侯爷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为什么会这样?”

    林清华睁开眼睛说道:“因为政治体制不好。”

    洪熙官道:“政治体制?何谓‘政治体制’?”

    林清华道:“政治体制嘛简单来讲就是皇位的继承朝廷中各种官职的设立。”

    洪熙官道:“我还是不明白侯爷讲清楚点。”

    林清华向前踱了几步转过身子问道:“二位可曾听说过尧舜禅让的故事?”

    洪熙官道:“听说过古时的圣君尧年老体衰将君位让给了有才能的舜不过这与侯爷的话有什么联系呢?”

    林清华道:“当然有联系。上古时的王位继承是以才能而非血缘这就能保证有才能的人当权防止了昏君当道的现象免得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后世的皇位继承则是以血缘为依据老皇帝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再由儿子传给孙子再由孙子传给曾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就导致了‘家天下’的局面只要是皇帝的儿孙哪怕他就是个白痴也能当上皇帝比如西晋的晋惠帝那就是一个特大号的白痴呀!就算不是白痴那也会出现昏君当道的局面比如本朝的‘道君皇帝’、‘木匠天子’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些家伙不物正业专搞歪门邪道既累了国家也苦了百姓到头来搞的天怒人怨‘一夫呼而百夫起’各地起义不断白白的便宜了异族真是我中华的悲哀。”

    洪熙官闻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说道:“确是如此历朝历代昏君远远多于明君。侯爷说了这么大一段话该不回是想恢复古制搞禅让吧?”

    林清华点点头说道:“我正是此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体的稳固才能保证百姓不用再过颠沛流离的日子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展。我设想的政体的脑是由百姓选出来的而且还有任期的限制比如说任期十年或任期十五年等等不过此制需要一个前提。”

    洪熙官与方世玉同时问道:“什么前提?”

    林清华道:“就是提高百姓的文化简单的说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识字都懂得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选出自己的政体脑而不会被小恩小贿所收买。”

    洪熙官道:“照侯爷这么说那这恐怕要等到很多年以后了。”

    林清华无奈的点点头说道:“是啊!这些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欲则不达毕竟这世袭制已施行了几千年要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就立了这所义学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那一天。”

    三人长嘘短叹了好一阵感慨着人生的苦短直到一名镇虏军士兵前来禀报。

    来人向三人行了个军礼说道:“禀侯爷今早派出去的探马带回消息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在寨子西南五十里处驻扎动机不明。”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