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张子布义说孙权 智多星计诓陆逊 (第2/3页)
王归附曹操只恐莫说江东六郡连自家性命也都捏别人手中了!”
两个朝堂之上争辩不休。忽然有孙权府中丫鬟急匆匆跑来哭拜道:“大王
郡主没了!”孙权大惊:“为何没了!”丫鬟伏地大哭道:“郡主因闻说众官商
议要送她回见刘备心中百感交集哭了半夜自刎身亡!”孙权闻之如晴
天霹雳跌坐于椅一言不。众官面面相觑。孙权沉默片刻忽然跃起指东
边大骂道:“大耳匹夫!当初我家周郎赤壁一把火救你性命孤又借你荆州
助你立业叵耐今日汝竟如此相逼!害死我妹子此仇不共戴天!”回顾孙韶道:
“即刻整顿此处军马待孤亲与大耳贼决一死战!”
众官闻之色变诸葛瑾大急抢步而出伏地道:“大王!今日困顿此处
三面受敌兵马不过万切不可负一时之气以乱大局!”孙权怒道:“子瑜
孤待你一向如何今刘备夺我江山害死我妹你竟还教我向他投降是何居
心!”诸葛瑾连连叩道:“大王若归曹操是为投降今与刘备只是议和。
请大王三思!切切!”孙权冷笑不语诸葛瑾见了惨然道:“下官与大王一
向肝胆相交。今日大王如此说是见疑下官也。然臣一片赤诚天地可知也。”
在地上叩三下起身径直出门去了。诸葛恪急急向孙权行个礼亦跟出门去。
孙权哈哈笑道:“好好好去了也好。”乃拔剑道:“孤意决矣!整顿军马全
军向西先夺回江夏再与6伯言会师!”众官皆无言张昭挺身而出道:“大
王若为此举不惟于国于民不利亦有愧于孙破虏讨逆二位先将军!”孙权愕然
道:“为何?”张昭正色道:“昔日二位先将军亲冒矢石攻城略地创下江东
基业一则为朝廷辅政二则为百姓安身三则光耀孙氏也。今日将军偶遇困窘
不思忍辱负重以求长远却忿一时意气舍千秋大业欲委万金之身而作困
兽之斗殊是不值也。纵然在阵前杀敌千百又岂于大局有补?却把孙氏功业
尽数断送尚且敢自诩光宗耀祖耶?”孙权闻言低头不语。张昭又道:“老臣
言尽于此何去何从大王自己多加计较罢。只是切莫鲁莽行事。”孙权抬头看
百官顾雍出道:“大王下官以为子布大人所言极是。时下情形危急曹公乃
朝廷柱石我等当归附非降于曹乃归于汉依旧为汉家出力也。”孙权沉吟
半晌再问百官百官多有附和张昭者。孙权道:“既然如此哪位先生愿北去
见曹操以表和议?”顾雍道:“下官愿往。”孙权便加顾雍为时节渡江前去
见曹操输诚。
原来魏王曹操因见江东李俊起兵怕刘备坐大遂令曹洪、张郃攻打汉中。
谁知未及二月连战连败。又闻江东尽数被东海军夺得了。司马懿进道:“大王
今日刘备声势逾大若不早日动手恐日后难以剿灭!”曹操思索再三道:
“仲达言之有理。前番孤之过也。”遂传令:曹洪、张郃整顿军马屯驻长安
牵制汉中;调青州、徐州军数万令曹休、张辽统领从合肥、寿春出渡长江
夺取江东;自调集中原大军南进荆州。曹仁、徐晃在襄阳为前队先南进虚张
声势。大军6续跟上前后十数万人。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曹操抵达樊城。忽
报东吴使者顾雍求见。操令召入顾雍入拜道:“吴王使者顾雍见过大王。”
曹操道:“大夫此来有何指教?”顾雍道:“我家吴王被刘备勾结梁山、东
海贼军相逼甚紧。特遣下官来见愿以全吴将士归附大王只请大王出义兵
扫平盗寇以安百姓。”曹操闻言哈哈大笑道:“吴王亦有求于我否?”顾雍
道:“非也。吴王英明仁义因见贼寇猖獗不忍长相对峙以多害百姓。向日
曾向大王请援军相助大王却不兵致令今日山河沦丧百姓受苦。吴王只得
请以军马暂避非为己身实为百姓也。且大王今逢汉朝天子吴王亦是敕封王
爵正当携手匡扶朝廷。望大王心怀大义切莫为小人所惑。”曹操闻他说得有
理呵呵笑道:“大夫此言深得孤心也。”遂教先引顾雍去驿馆休息。自己与
谋士们商议一夜次日作书回复顾雍道:“大夫此去可传孤意:刘备自封王
爵妄伐诸侯天子降诏讨之;吴王忠勇与贼屡次激战可约束随身本部先
渡江到寿春整顿;至于6逊在夷道军马可令其扼住刘备咽喉待孤大军到时
里应外合一举破刘备也。”顾雍拜谢。曹操又取出天子诏书却封孙权兼领豫
州牧张昭为扬州牧6逊为益州牧其余众官各自封官加爵。只教孙权快快
来寿春。
顾雍回到柴桑见过孙权说了曹操意思。孙权初时尚且有些欣慰及至出
朝堂之门看到一片江南风光感慨万千不由大哭。张昭道:“大王切莫过于
悲伤。归附朝廷亦非愧也。”一边孙韶冷笑道:“张大人得了扬州牧的大大官
位自然是无愧了。”张昭闻之却不动气微微笑道:“老夫有愧无愧天地
自鉴似也不须小将军评说。”转劝孙权:“当快快准备迟则贼军逼近矣。”
孙权遂教顾雍收拾柴桑人马眷属整顿船只车马预备渡江。教孙匡、孙辅、孙
韶引军马防备梁山军进袭。一面派程秉带了吴王手旨便服飞马往西去夷道
报知6逊此情教他整顿军马以预备助曹操破刘。
不二日整备完毕。孙权引众官出柴桑城将士官吏眷属从人数万人各
登船只预备北渡。众官眼见得江东基业今日抛下无不潸然泪下。数十里间
哭声不绝。忽有报诸葛瑾大夫自缢于馆中其子诸葛恪不知去向。孙权叹道:
“子瑜至死忠心为我孤之过也。”回看众官却不见了张昭。急急教人去寻
回报说张大人端坐馆驿不肯动身。只说:“我劝大王归附曹操非为个人富贵
只为国与民也。然非议颇多。我若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