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三六章 战术讨论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三六章 战术讨论会 (第3/3页)

衰减等诸多不利后果。

    但是在这里,我要向各位着重强调一点,aim-120b导弹采用了与载机单向通信的下行数据链,这一点与我方目前大量使用的r-27系列导弹类似。这种技术上的改进,主要带来两点变化,继而会让导弹发射前后的机动干扰失去意义。

    首先,采用数据链进行中距指令修正的aim-120b,发射条件是‘机载雷达稳定截获目标’,导弹自导头在发射前往往并不开机,对抗自导头锁定的机动战术也就变成了无的放矢;其次,aim-120b导弹在发射后的弹道修正工作,已经由自身转嫁到了载机身上,而载机的弹道计算能力远远强于导弹,这造成以往能够有效对抗aim-7f/m导弹的机动战术价值严重下降。

    总而言之,我把上述论点归结起来:针对aim-120b导弹的机动规避,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导弹发射前、或者发射初期的这一时段内。

    对于这一点,反映在实战应对上,如果高度怀疑当面敌机携带有主动弹、尤其可以通过雷达回波判明机型为f-15、e/f-18时,我个人不建议在rbsp;   说完这些话,龙云暂时停下来、留给在场者一点思考的时间,因为他刚刚说明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在座的同僚们都能领会;否则如果在超视距空战中应对失误,不仅无法规避主动弹的打击、还会严重损失战机能量,对接下来的目视空战产生不利影响。

    就这样等待了几秒钟,发现在场者没有提出什么异议,他就继续说下去:

    “那么,既然发射初期的应对措施有限,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实施机动对抗呢?

    这一点,空战的态势永远都是瞬息万变,具体问题当然要各位去具体分析;但是以我个人的思考,给出一些大原则还是可以的。首先我指出一点,规避‘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恰当时机,可以通过rbsp;   因为在这个时候,导弹已经进入不受载机控制的自主归向阶段,我们的机动策略就可以不考虑敌机位置等复杂态势,只要针对导弹进行就可以。

    至于具体的规避策略,与对抗半主动弹的情形不太一样,aim-120b的自导头有pd(pulse doppler,脉冲多普勒)和sp(single pulse,单脉冲模式)两种搜索模式,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第一种情况,如果来袭导弹从上方接近,那么建议各位先确定导弹来袭方向,然后进行小幅度俯冲加提速的连续侧转机动;这时候主动弹的自导头只能工作在pd模式,配合地面杂波的干扰,实施侧转可有相当概率避开自导头的追踪。当然,万一机动无效、发现导弹仍然在追踪,这时候可以尝试从侧转中改为大过载的螺旋爬,同时释放一到两组雷达干扰箔条,导弹往往就会因为自导头反应不及而错失目标。喏,就像这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